港股版指標 滯後居多

港股版指標 滯後居多

我有點好奇,畢菲特指標是否適用於香港呢?於是到港交所(388)下載其每月股市總值統計(最新是35萬億元),再到統計處取得香港GDP,計算出香港版的畢菲特指標,並與港股一併展示。

由於港股早已不反映香港經濟,這從港股市值為季度GDP逾百倍可見,實際上應更受中美經濟表現所左右;雖然不抱太大期望,但結果兩者走勢仍然頗脗合。不過,這個香港版似乎是滯後指標多於領先指標,往往在大市下跌後才追跌,故此作為入市訊號未必有太大作用。

非短期買賣訊號

其實這個指標看的是長期表現,並非短期出入市訊號,作用與另一受吹捧的長期指標,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Robert Shiller)所推廣的經調整周期性市盈率(cyclically adjusted price-to-earnings ratio)有異曲同工之妙。

股神近年亦被指變成「生鏽的刀」,不但最近才叫Tim Cook教用iPhone,麾下的巴郡股價已無法跑贏大市多時,今年至今更跑輸大市逾一成。畢菲特指標會否也是過時的觀點呢?我認為話不可說死,若果每次QE都可以起死回生,日股又為何30年來也無法突破?要睇股神裸泳,恐怕是一廂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