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杜阮苦瓜 - 坪原猴

【越陌度阡】杜阮苦瓜 - 坪原猴

【越陌度阡】
兩年前曾經談過廣東的苦瓜以江門一帶為盛產地,那裏的苦瓜肩平尾尖、身短而闊,瘤凸色深,通稱為「大頂」種,跟中國其他地方身形瘦長,顏色淺綠的苦瓜有很大差異,味道方面就更加不同了。

大頂的味道較濃,入口回甘,在中國只有廣東人「識得食」,不過不是所有大頂都是一樣味道的,細節的風味也有着差別,上品下品也在於此。原因之一,就是大頂本身就是一種「農家種」,即是由地區村落的農戶一代一代育留保種,農民全靠自己的經驗及喜好去揀選留種,所以慢慢便會出現東家留的瓜跟西家留的瓜出現差異。如果是在同一地區,同一飲食文化之下,食客農民都有口味上的共識,那個「好種」便能在此共識之下保留下來。當然,變化依然是有的,但是卻不會突然改變。

打鼓嶺土質排水 成苦瓜勝地

另一個原因就是「地土」,我之前談過農業上「風土」(terra)的概念,一個地方的土壤、氣候、人民的口味及地方習慣,會經年月的積累沉澱,形成「傳統」作物。大頂苦瓜是廣東人的地方種,但再縮小一點來看,江門五邑的苦瓜跟其他地方的出產又會有些微分別,而最受追捧的就在小小的杜阮鎮。我家住打鼓嶺,算是香港出產苦瓜較有名的地方(八十年代以前),原因已不可考究,可能是苦瓜不大可以逢年栽培,經常要換地種植,打鼓嶺地處邊陲,很多農家都可以隨時找到荒地輪作苦瓜,有地大的優勢。另一原因就可能打鼓嶺是沙質較重的沖積土,雖然較貧瘠但排水能力高,又少有水浸,跟江門的風土有點相似,所以出產比較優勝。

幾年前跟妻子回家鄉新會省親,一眾堂兄帶我們去吃荔枝柴燒鵝,燒鵝雖美味,但對我來說卻不及配襯上桌的一碟清炒杜阮苦瓜,味道口感皆比父親種的更為美味,使我深深佩服。

本家好物 肉厚爽脆夠「粉」

父親也有種植多年大頂的經驗,村中比較多人稱為「雷公鑿」或「雷公尖」,可算是江門大頂的分家吧。從前一到夏天,每天桌上不是水瓜就是苦瓜,自小便苦瓜吃個夠,對分辨苦瓜有一定心得。記憶中自家種的苦瓜味甚甘苦而且肉實,清炒不足以讓其軟熟,要加糖加水燜煮才成。原產地「本家」的苦瓜卻苦味較淡,但甘味依然,肉厚但爽脆,不死實的口感稱之為「粉身」。對於小時候天天吃苦瓜的我來說,本家的苦瓜才是更上一層,去蕪存菁之作,猛火快炒或是涼拌皆可,也不用加糖調和苦味,如果用作燜煮肉類,必須留意時間,逾時燜爛了就太浪費啦。

遇上這好種良品,當然厚着面皮乞求種子,但鄉親都說這是農家自留土種,要往村中請求,行程所限惟有作罷。回來之後我便跟不同朋友訴說杜阮苦瓜的故事,皇天不負有心人,今年初一位經常跑廣東諸地的吃貨朋友,幫我帶來了一些杜阮的苦瓜種子,我即時下種栽培,只兩個多月便初有收成,非常早熟,頭水瓜的形狀比一般所見倒三角錐形的大頂更為圓渾豐厚,藤蔓也非常粗壯強健,長勢旺盛,而且掛果枝的數量也比市販種的更多,可以預期收成滿滿,這次請來的本家二十多株大頂苦瓜到來粉嶺和打鼓嶺,希望能藉此再次延續本地的苦瓜傳說啦。

攀上棚架的苦瓜藤。

厚肉粉身的大頂才是上品。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