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題發揮】
【本報訊】香港中學文憑試歷史科試卷一條有關「1900-19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問題,再激發北京多年來對特區下達的「去殖民化」政治要求。新華社發表評論,狠斥「香港中小學教育至今仍沒有進行去殖民化」,強調香港教育應從「殖民地式」改為「一國兩制」特色教育。有學者分析,北京難忍受教育以「兩制」方式推行,這次藉敏感的中日關係借題發揮,企圖把大陸的一套教育方式和思維移植到香港。
記者:陳嘯軒
新華社評論文章批評有關文憑試歷史科考題「公然美化日本侵華暴行」,又指多年來通識科試卷已頻繁出現極具爭議、誤導的政治題目,問題在於香港基礎教育至今仍未「去殖民化」。人民網微信公眾號「人民銳評」昨接力發表文章,批評香港考評局聲明將跟進處理但「態度卻依然模糊」,並聲言「救孩子、救未來,必須對香港教育來一次徹底的『刮骨療毒』了」。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高級講師呂秉權對本報表示,《環球時報》以至港澳辦前副主任陳佐洱等退休官員,均曾批評香港回歸多年後仍未「去殖民化」,而今次有關觀點由國家通訊社發文提出,層級空前之高,顯示北京勢下令特區政府向教育制度開刀。
呂秉權:中央欲動「大手術」
曾任職中聯辦的中國法律學者強世功,多年前曾指北京應效法港英當局在香港「洗腦贏心」,又指香港回歸後政治文化精英階層仍未展開「去殖民化」工作,導致民心未回歸。清華大學政治學者趙可金2015年亦在《環球時報》撰文,批評香港的公民教育至今仍然保持「殖民教育」的特徵,令年輕人心目中沒有國家和民族的認同,強調「去殖民化」是建立國家認同的最重要任務。
內地時事評論員吳強對本報指,新華社這次是以歷史科試題借題發揮,藉此推動香港教育去殖民化。「過去二十年來,大陸不斷推行有別於鄧小平時代傾向自由主義的教育改革。官方看到這種教育是成功的,培養出一批民族主義『小粉紅』,組成政權的執政基礎。」
京難忍受教育「一國兩制」
「對香港來說,我相信官方有意全面主導和管制香港的教育,從教科書到教師的培訓、資格,相信會把過去幾年在內地已經看到的,將大學、中小學當作意識形態陣地來爭奪和發動清洗。教育領域也將成為結束一國兩制的最重要領域,香港的市場經濟和普通法制度會保留下來,但教育對北京而言,這種『一國兩制』是最難忍受。」吳強預料,北京將要求中國的意識形態貫穿到香港的語文、歷史、地理以至通識教育中。
呂秉權則認為,北京所謂的「去殖民化」,是指香港各方面對中國有「偏見」,對一國兩制不夠重視,卻特別崇尚西方。他指中央經歷反修例運動後,已急於對香港教育動「大手術」。「我相信北京會『擘面』,不再理會這是否香港內部事務,因為它提出了『國家教育主權』的概念。當香港發展失控,危及國家主權,傷及國家的底線和切身利益,中央便不能不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