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一過,畫廊漢雅軒在臉書的專頁利索地更新了地址,由中環改為葵涌。去年社會運動、今年疫情,令一直是國際級畫廊集中地、租金貴絕全球的中環變天。世道紛擾、業主無情,好些老店和畫廊都苦撐無果,無奈離場,或地埗越搬越僻。當日是漢雅軒駐守畢打行的last day,搞了個非常free flow的暫別派對,之後會搬回在葵涌的「漢雅立方」(Hanart Square)倉庫跟展場,物色新址再出發。
由中國當代藝術推手張頌仁於1983年成立的漢雅軒,最早把張曉剛、王廣義、方力鈞、岳敏君打包成「藝術圈F4」推向國際;着住唐裝用流利英文向戴安娜王妃介紹中國當代藝術。1989年他齊集星星畫會的幾乎所有成員策劃「星星十年」展,首次把中國當代藝術帶到香港。
展場百變 也是藝術品
漢雅軒2011年落戶屬二級歷史建築物的畢打行401室,這個白盒子九年來變身無數場景,舉辦過不少經典展覽:為隱世台灣畫家葉世強的水墨、油畫和收藏重新定位的「獨立異行的葉世強」;漢雅軒三十周年策劃的「漢雅一百:偏好」展覽一次過重溫二十世紀中國現代藝術史;最近有充滿暗黑政治隱喻的「何倩彤:沼澤地」;最癲要數殿堂級觀念藝術家吳山專與妻子Inga Svala Thorsdottir的展覽「引用!引用!引用!」,他們認為畫廊也能成為一件作品,連鋪面的地板都成了藝術品。
所以,漢雅軒要搬竇「還原」現址,還需特意請專業「藝術人員」撬走地板好好保存。張頌仁悉心打包搬走的,當然還有那鋼板特製的漢雅軒招牌,鏤刻的漢雅兩字書法取自魏碑,「軒」則從碑帖中「車」字和「干」字組合而成。「最奢侈是這木牆大門,當時我跟裝修師傅說想要似樣的木板,結果他買了成排厚身靚柚木,每片都可以造一張翹頭枱。」張頌仁摸着質感厚重的木頭說。
畢打行算是中環首座直立式畫廊,除了漢雅軒,還有Gagosian、Ben Brown、Lehmann Maupin、Pearl Lam Galleries、Massimo De Carlo,像一幢多層的美術館。荷李活道不少畫廊也搬走了,高24層真正「直立式藝術空間」H Queen's同畢打行同受環球疫症肆虐、Art Basel取消等打擊,畫廊捱着貴租也在蠢蠢欲動,始終中環是畫廊江湖兵家必爭之地,遠離黃金地段,遠離群眾,就遠離市場。
中環桃花源 疫下撤退
已決定搬離中環的,還有屹立在雪廠街29個年頭的季豐軒,它大隱隱於都爹利街煤氣燈古蹟旁,一樣致力推廣中國及亞洲當代藝術,還有抽象巨人趙無極。在中環黃金地段主辦了逾百場展覽,連同美術館合作也策劃了11個大型展覽。主人季玉年早陣子決定暫時撤出中環,把畫廊搬回柴灣文獻庫和貨倉,再物色地段重設藝術空間。
漢雅軒和季豐軒都是我在中環的桃花源,有時在書店待得悶了,會竄去逛逛,為精神叉電一下,找畫廊經理或主事人吹水。如今兩家我的至愛搬走,從此中環無味,但願兩軒「離開是為了回來」。
問漢雅軒主人張頌仁最不捨是甚麼?他無奈說:「最不捨得交租!」苦中作樂,是香港人最可貴又可愛的獅子山精神。
撰文:鄭天儀
文藝平台「The Culturist 文化者」創辦人、大業藝術書店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