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醒來,如常執起智能電話瀏覽社交平台,被其中一則籃球消息吸引了眼球:「W字頭」取代了「S字頭」,將成為NBA指定比賽用球。
能當上世上最受歡迎籃球比賽的官方供應商,其產生的宣傳效果和經濟效益自然非常巨大,起碼對我來說,S字頭有段時間是我對NBA的第一印象。那些年,球衣上不容許有贊助商的品牌標誌,而印上小小C字的熱身外套又不易買到,故此那顆籃球就成為我和NBA「靠近一點」的唯一途徑。記得當年許多體育用品店和大型連鎖玩具店,都有S字頭的籃球出售。
當然,當時為中學雞的我來說,那品牌籃球的售價即使未達天文數字,也算得上遙不可及。父母的心態是籃球既為消耗品(多在室外打球,而當年街場地面的多為尖碎石地,皮球不消幾個月就磨蝕),就不要買這麼貴好了。和很多球友一樣,我的第一個籃球,就是在家附近書局買的國產品牌火車頭。
即使如今回想,我還是覺得以火車頭的售價來說,其質素算是非常不俗。8、90元一個的合成物料籃球,手感比名廠出品的塑膠球好得多。可是在石地上日磨夜磨,加上好天曬落雨淋,再耐用的籃球都會走樣;起毛粒、「生仔」、漏氣樣樣齊。後來忘了是因為考試達到某個分數,還是自己省吃儉用儲錢,終於買了個S牌籃球。同品牌的球都分幾個等級,全塑膠的、「銀章」的、還有「金章」的。印象中那是一個銀章的合成皮革球,聲稱適合於室外和室內場使用,可是打了幾次就失望。那款球的表面太黏手了,而且重心不太正中,有時出手後整個球會自行偏離軌道。再後來有機會試打NBA的官方用球,就真的是另一個世界:全皮製,手感一流,不過它在20多年前已索價800大元,非常昂貴。
近年,火車頭已幾乎在街場絕迹。除了因為新一代較富裕外,同時亦因製球技術進步,一些較平價的球都能造出上佳手感;既然售價相若,大家就自然寧取大品牌了。S字頭外,當年曾覺得很好打的日本M字頭品牌如今仍時常見到,但打得最多的還是一剔牌。至於W字頭,對其最深的印象是多年來一直由MJ代言,今再有聯盟加持,且看籃球市場會否再起變化。
伍家謙
多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