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早前發表最新一份報告,狠批過去9年每年獲政府撥款逾2,100萬的足總,在機構管治、人力資源,以至行政等多方面不足,當中2018年世界盃亞洲區外圍賽,以二次創作反擊中國足協「有層次」海報的足總市場及傳訊部職員相繼離職。前足總董事梁芷珊指,這兩個部門以有限資源取得極佳宣傳效果,但反被足總削減推廣預算,加上工作量大及方向不清,致17/18年度的流失率曾高達111%。
記者/攝影:曾雁平
政府為提升本地足運水平,11年開始實行「鳳凰計劃」,到15年以「五年策略計劃」接棒,每年額外撥款逾2,100萬資助足總,希望增加資源,以助提升本地足球水平。負責審視政府資源運用的審計署,上月底公佈第74號報告書,公佈審視《通過藝術及體育發展基金(體育部份)為體育發展提供資助的管理》成效,當中除批評五年策略計劃的18項指標大部份不達標,還有多達14宗罪。
審計報告指足總獲計劃資助後,全職員工增至逾百人,由體育發展基金負責的超過四成,每年薪酬支出約為1,800萬,即資助絕大部份用在職員身上,可是足總多個部門的員工流失率極高,其中市場及傳訊部每年都有員工離職;報告顯示,15/16年度流失率有86%,17/18年度的流失率更達111%,另外裁判部在18/19年度的流失率為100%。消息指在17/18年度,市場及傳訊部有主要職員離開,之後團隊中其他成員亦陸續請辭,亦有新職員上任不久,便因無法接受管理層處事方式而辭職,所以流失率達111%。
反擊中國有層次海報成名
球迷對足總市場及傳訊部應該不會陌生,港足在18年世盃外與卡塔爾、中國、馬爾代夫及不丹同組,賽事在15年展開,中國足協在賽前推出「有層次」海報,被指有種族歧視含意,令中港矛盾進一步升溫;香港足總僅花兩小時即推出「唔好比(俾)人睇死」的二創海報,還以顏色,換來全城派like,並推出「撐自己人」及「WE ARE HONG KONG」等口號,令港足四場主場外圍賽全部爆滿。之後推出T恤、圍巾及球衣等熱賣,整個推廣大獲好評,獲時裝品牌贊助港隊西裝,贏得市場推廣獎項,但原來整個推廣計劃只獲足總批出不足40,000元預算。宣傳效果宏大還成功吸金,但換來是被足總高層進一步削減宣傳推廣預算,令2個部門員工在2年內全離職,最短時間是不足一個月便跳船。
提升足球明星頒獎禮級數
15/16球季開始擔任足總董事、出任足總市場及傳訊主委的梁芷珊表示,部門在近乎完全沒預算下做出成績,既鼓勵士氣,又能為港人打氣,更獲市場推廣獎項,各方也滿意。她說:「港隊宣傳工作有很多,但其實只有數萬元預算,資源不足便找贊助幫忙;贊助商有支持,出了很大力量協助,當時推出了『撐自己人』、『香港勁揪』口號及橫額,利用這策略做這個計劃。搞賽事有很多支出,做了很多商品,如毛巾、T恤及雨傘等等,亦賣得很好,能賺錢,亦吸引了新贊助,但足總高層覺得既然賺錢,便可削減資源,這邏輯之後伸延到足球明星頒獎禮。」
她透露港超聯的周年頒獎禮,邀請了不同界別運動員任頒獎嘉賓,提升至典禮級數,市場及傳訊部離職前一季仍可賺錢,足總高層便認為既然如此,就可減省之後在這頒獎禮的預算。她說:「這邏輯非常反方向,管理層似乎不明白不出豉油,不會出到雞的道理,亦不明白零乘任何數字也是等於零的定律。港隊取得西裝贊助,球員出席頒獎禮不再牛記笠記,這些進步是經過很多微細組件,慢慢組合出來。」
上層朝令夕改工作量急增
「鳳凰計劃」上馬後,足總在12年開設市場及傳訊部,初期由1名經理管理2部門,後來,梁芷珊入局後將此部門分拆,全盛時期其實此部門只有五名同事。
當年足總很喜歡發聲明反駁外界,梁芷珊曾在董事會中指傳訊部功能不是天天發聲明和危機處理,而是傳遞訊息,但足總卻創聲明溝通法。她說:「那段時間比賽多,同事工作量增,工時是朝7晚12,那段時間換人較多,流失率很高,較資深職員士氣受挫,當然離職是各有原因,但開始有點散渙。」據知當時足總主席梁孔德及董事梁芷珊曾嘗試挽留,但他們去意已決。
梁芷珊指,足總架構下市場與傳訊部直屬行政總裁,部門間合作並沒問題,但質疑是否得到足總高層足夠支持:「當時足總獲馬會額外資助,部門工作量急增亦趕,需要花相當時間在行政上。」
在前董事會內屬少數反對派的她指,如足總能增加人手,或有助減輕員工的工作量,但主要問題是上層決策朝令夕改,處事方向不清晰,像要有賽事推廣,可是每季賽程也很遲發佈,市場部要在很短時間內處理,吃力不討好,「管理層要知道,市場部是需要有預算的部門,效果理想可以增加入場數字,可是高層不斷令這部門受壓,欠缺預算,還要兼顧好多其他工作。」
因不滿足總聘請前港足教練加利韋特不合程序而憤然辭職的梁芷珊指,今次審計報告用了很長篇幅研究足總近期的人事管理,計劃以合約制增聘更多人手,惟合約年期彈性不足,很多時未能過渡到另一季,員工便會思考是否有足夠發揮,工作上是否有滿足感。「出任足總董事是需要用心感受同事的工作需要,如現任主席貝鈞奇所說,董事是義工,是否來開會要看有沒有心,令同事用心工作是董事的責任,如非推動而是阻礙,那便事倍功連一半也未必有。其實這些意見,在董事會已說了無數次,要變已變了,有生之年也很難看到足總改變;就像一架老爺車,坐車上的人着急,試試下車推,卻有很大阻力,可能車胎不是圓形,是四方形。」梁芷珊最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