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八九民運 籲重視「選擇的權利」 留美華學生發起六四聯署

繼承八九民運 籲重視「選擇的權利」 
留美華學生發起六四聯署

六四事件即將踏入31周年,有在美留學生發起六四31周年的公開信聯署,表明願繼承八九民運對民主的追求,呼籲年輕人思考自身價值和選擇的權利,要選擇國家的執政黨、政治體制;同時支持香港民主運動及台獨訴求。發起人指出,儘管民運30年在打壓下無進步,但反對聲音要一直存在,否則變革便毫無希望。

旅美的民運人士在三藩市將以清洗民主女神像,拉開紀念「六四」序幕。

「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看看你們。我看着你們,滿懷羨慕」,本月初一則五四青年節的廣告,形容年輕「後浪」身處最好的時代。不過「95後」海外留學生孔志豪有另一個選擇,他在周三(13日)發起「我們選擇的權利」公開信,認為華人青年是中國民主事業的主要力量,「我們可以思考中國『應有的樣子』,此為年輕人歷來是進步力量的原因,五四運動、六四事件,都是青年人表達對中國社會的變革意願」。

25歲的孔志豪指出,自初中起翻牆得悉六四,因環境險惡,過去只敢在網上打擦邊球,去年8月赴美留學後才敢「站出來為六四說一點話」。他呼籲具有相近價值觀的年輕人,繼承八九民運精神,並宣告與中共決裂。「我們也從來沒有選擇讓共產黨領導我們,這種權力的讓渡只在1949年那一輩人做出,我們從來沒有進行過一次民主。所以我提出了『我們選擇的權利』,我們要發表我們的意見,我們是不是要讓共產黨領導我們?」

孔志豪發起六四31年公開信及連署,表明要繼承六四精神繼續抗爭。

「反對聲音賦予變革力量」

六四悼念30年,民運圈一直被批評無寸進,孔志豪承認是事實,一方面參與民運意味着要放棄在大陸的一切利益、面臨人身威脅,能參與的始終是少數;另一方面,國內經濟尚未敗落到民怨沸騰,但他強調反對聲音要一直存在,「如果沒有反對的聲音,變革的力量就一點希望都沒有」。但生長於「戰狼」時代的年輕人,何以成為改變的力量?孔認為,難以估計有多少人真正支持政府,很多年輕人對房屋、醫療等問題不滿,只是礙於生活壓力無法發聲。

公開信目前獲74人聯署。孔指對數目有望破百感滿意,因起初以為大家會害怕而不敢署名,「實際上大家的勇氣比我想像得要大,各行各業都有」。

有份聯署、來自紐約大學的留學生Finnson Liu是「00後」,他認為,繼承六四精神要靠年輕人,要從宣傳着手,跟官方宣傳作對決。但過去在美國出席一些講座活動,派發的六四傳單仍是30年前的風格,欠缺新意,「圖還是以前的圖」,難以激起新一代的興趣。

學習港文宣 吸引年輕人

他舉例,近日網上流傳一張坦克人改圖,將坦克改成「NMSL」(「你媽死了」拼音縮寫),以表達時下擁正常想法的年輕人面臨網軍獵巫式舉報,「NMSL是非常年輕的常用語,老一代的民運不會講這種話」。反觀香港反送中的文宣「更貼近年輕人」,認為應向香港學習。

前學生領袖周鋒鎖接受外媒訪問時,讚揚年輕人承繼上一代的未竟之志,而且更有創意,這才是真正的「後浪」。
《蘋果》記者/自由亞洲電台

美國華人每年也有紀念六四遊行。互聯網

藝術家陳維明製作的「王維林擋坦克」雕塑。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