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大圓棄孤潭三叠 - Daniel-C

【野人周記】大圓棄孤潭三叠 - Daniel-C

【野人周記】
荃灣早年有兩條主要河流,大涌河及大瀝河。大瀝河源自大帽山南妙高台與禾秧山之間,流經老圍,注入藍巴勒海峽,新市鎮建成後,下游已變成大河道地下暗渠。大瀝河是個已消失的地名,山野之人一定知道的「大圓石澗」,其實就是大瀝河的中上游,主源的銀花潭、九龍吐珠、飛絮瀑、白龍躍水、飛猿壁,精采絕倫,是我等瀑癡經常重訪之地。今人遊大圓,引水道以下至二陂圳盡頭玉霞閣被稱為「三叠潭」的一段,早被厭棄,皆因雖然部份天然澗容仍在,卻污染嚴重,蚊蚋成群,然而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這裏仍是可供游泳及跳水的郊遊勝地。澗癡如我,三叠潭這類地名,特別吸引,早知道已成「蚊坑」,多年前還是特意到訪,以完成一次「全溯大圓」的紀錄。專注攀爬,但求快快走過,心中不住咕噥:「只此一次」。

訪密叢石群 見石成英雄

再度重臨,只因助友K訪尋佛教石刻,目標所在,是東普陀講寺明月橋與香海慈航雲連橋之間澗道上的「英雄石」。「三叠潭」之名,得自東普陀開山祖茂峰法師,老圍千佛山麓大小寺廟林立,成為本港著名禪林,亦始自東普陀。法師是廣西人,南京寶華山受戒,赴台灣靈泉寺講經三年後,1927年來港弘法,某日與至交張一麐於老圍村附近遊溪,潭畔靜修之際,張言「此與廬山叠潭頗相似」,法師遂以「三叠潭」為名,亦感溪谷氣象宏闊,是建寺理想地,其後集資歷兩年於1932年建成,命名「東普陀」。

「英雄石」乃第一潭對上叠成品字之巨石群,石上刻字,均與茂峰法師有關。參比舊照,石刻已為密叢所掩,若無資料在手,實難發現。鑽入密叢,奮力清除部份攀藤後,終見第一組石刻:隸書「三叠潭」。環境幽暗,需要打燈,卻意外發現左邊有淺淺刻字,赫然是落款「東普陀茂峰」。坊間一般認為「三叠潭」題字是康有為十大弟子之一韓文舉所書,東普陀《茂峰上人(慈悲王)搜稿紀念特刊》亦收錄韓文舉為茂峰手書「三叠潭」的照片,似為刻石之備,但所見除書體有異,手書用了「曡」,而非石上刻的「叠」。今見石上落款,總算有了確切答案。

再往左清理,「英雄石」三字也現身了,中間另有三行藍漆刻字,當中「英雄出現日」、「人人到此是英雄」,梁榮亨所著《探遊香港摩崖石刻》一書中也有詳述,「英雄出現日」有下句,「世界太平時」,照片中亦清晰可見。英雄石的來由,是巨岩下罅隙成天然石洞,曾是抗日游擊隊躲避日軍追捕的藏身之所。沒有記述的一行,打燈細看,「個個×斯皆上士」,×是甚麼,一時也想不通,但很像是「詣」。忽然記起,中學曾讀陶淵明《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詣,有拜訪、前往之意,正是「個個詣斯皆上士,人人到此是英雄」。

秀潭成污氹 靈地不寧

英雄石本可拾磴登頂,其上還有韓文舉、張一麐、岑學呂、陳公哲等當代著名文人與茂峰法師的民國庚辰同遊紀念石刻。單憑二人之力無法清盡藤蔓,只得放棄。英雄石下第一潭,潺潺流水,芳草萋萋,兩株巨榕石上盤根,冠如巨傘,垂蓋潭面。可以想像,當年茂峰法師為何選此建寺。「很美的潭瀑啊!求位置!」一位攝影師朋友如此評價上傳的照片,鏡頭之外,卻是他沒有看到的潭中泡沫,不遠處的建築廢料, 還有那一陣陣污水異味。禪林大興土木,近年違法私營骨灰龕如雨後春筍,靈修地不安寧,秀潭變污氹,固非法師所願;當日披起赴台時日皇所賜金燦五衣,大雄寶殿門外打坐獨擋皇軍,庇護惶恐百姓免受蹂躪,亦料不到78年後,千佛山下百姓再蒙濫暴摧殘。

潺潺流水,芳草萋萋,潭水卻是墨黑如漆。

英雄石上原有石磴可登頂。 攝影:林揭諦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