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音書】使人長憶張將軍 - 余家強

【人事音書】使人長憶張將軍 - 余家強

八十年前今日,1940年5月16日,抗日英雄張自忠將軍壯烈殉國。張自忠(1891-1940)山東臨清人,早年加入同盟會,輾轉投效國民革命軍,累功升至陸軍上將、集團軍總司令,最後戰死於湖北宜城。以這樣高軍階,身先士卒,拒絕撤退先走,拼到子彈射盡,身中六槍陣亡的巨頭,在中國,在二戰盟軍,以至在古今中外戰史,都絕無僅有。

今天香港談抗戰歷史,頗不合時宜,筆者也極度哈日,疫情後想第一時間往東瀛「返鄉下」,有得揀還上大陸嗎?我想說,政權只一時,幾不喜歡也罷,國家畢竟要愛,正如張自忠,我懷疑他也不甚喜歡當時國民政府,但外禦其侮,是做人底線。吾輩心儀的日本,正正不以成敗論英雄。日軍審認遺體後,徵調來一口棺木盛殮,並豎墓牌,上書「支那大將張自忠之墓」。起初,「支那」不含辱華之意,後來玻璃心才方丈小器。自己不尊重自己,敵人更不尊重你。

小粉紅受強國教育,漫說國民黨不抗日、國民政府不抗日。張自忠將軍史跡斑斑俱在,足粉碎謠言。八十年前深夜,日軍於電台廣播張陣亡消息,國軍第三十八師獲悉,組成敢死隊乘夜奪回遺體,單單這事已經令人神往佩服。5月28日,靈柩送抵陪都重慶,委員長蔣介石率全體高級將領、五院院長親臨致祭。蔣介石撫棺痛哭。

張自忠將軍太偉大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都不得不承認,至今北京城心臟旺區,有條張自忠路。公平地講,共產黨搞個人崇拜,是事實,但輕易不敢用地名紀念,戲言所謂「澤東路」、「小平路」,並沒出現,獨有,反而是對家的張自忠。在台灣,桃園市則設自忠街、自忠二街和自忠三街。兩岸一致啊,原該如此打破門戶之見。

造謠國軍不抗日,當然因為心虛,共產黨(抗戰期間的八路軍)涉「七分發展、二分應付、一分抗日」之嫌。七分保留來發展實力,二分應付國民黨,剩一分抗日。我小時候讀書不明白,中共十大元帥,槍炮無眼,照計「將軍百戰死」(語出《木蘭辭》),怎麼都福大命大等得到建國大典呢?原來,死的是將軍,總有某些將軍較聰明,別衝得太前,便封元帥了。一個軍人職銜愈高,會否恰恰代表貪生怕死的反諷?中共黨史裏有位葉挺,據說本來也在十帥名單內,解放前飛機失事,就落空了。

想深一層,偉大的不只張自忠,宜城方家集之戰,其麾下第七十四師全員玉碎。自古「一將功成萬骨枯」,功不成,將軍亦可能成名,枯骨永遠無名。但張自忠偉大在,他沒有「叫人衝,自己鬆」,一馬搶先,通常大人物所未能。

亂世重臨,我見大佬們喊口號的多,送頭犧牲由熱血小兵頂上。撫今追昔,使人長憶張將軍!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