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防疫做得極好;那是全民警覺和努力的成果。陸離說香港人高度自律,在保持社交距離這一項做到幾乎完美,值得為自己喝釆。美國這邊疫情略見放緩,有些州急不及待解禁之後,疫情立即再度惡化,只得又再封鎖。Dr Fauci早就語重心長警告:「若果因疫情略見好轉而掉以輕心,差不多可以肯定會出現更慘烈的第二波,或甚至第三波。」政客如常罵戰,電視看多了煩厭。說來說去老一套,歸根結底一句話:「反正都是你錯,要我俾錢免談。」政客的一切論調都只是意料中事,各人只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而行事。憑着良知發言的很快便會遭到豺狼群起而攻之。要求政客言論行止無私,帶來驚喜,無異緣木求魚。比較幸運的市民,如果條件好的,便選擇自求多福。那些條件差的,還得冒着染病的危險,被迫上班。童年良伴從香港來電,論起疫情,嘆息道:「我們這一輩總算比較幸運,沒有碰到過戰亂,想不到如今身陷這世紀大災難。有時心神恍惚,好像目前的一切都不是真的,如在夢中。」朋友的性格比較浪漫,身處險境,仍然留有餘地,詩情畫意一番。我自己是早已放棄周莊情懷,平實渡日,吃飯洗澡,抹窗掃地。望出窗外,倒也陽光處處,一片寧靜。雖然知道一切只是幻覺 。(一切的安穩都是幻覺。往常乘搭飛機總是提心吊膽,待下了飛機腳搭實地方才舒一口氣;後來突然失笑:原來地球也只不過是顫巍巍掛在無限太空中旋轉的一粒行星而已。)這寧靜可以在一剎那間破滅,也只得別無選擇地泰然處之: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太陽底下,並無新事。
在瘟疫蔓延的日子裏,the essentials and the non-essentials大家經常聽到,大約可以譯為「基本的」或「必須的」。這一向是宗教詞彙,指的是作為信徒必須有的信仰和有所選擇的信仰。前者要有共識,後者講求自由和容忍。如今在封鎖期間,借用來區別行業;列為必須的行業如超市、醫療、郵政,可以不受封鎖限制;至於電影、足球、耍樂等被列為非必須的,就只有暫停隱退。「Essential」從「essence」,亦即是「本質」的意思。荒謬劇「等待果陀」(Waiting for Godot)原來的法文本「En Attendant Godot」裏面,法達米夷然宣稱:「Le fond ne change pas.」譯成英文之後變成:「The essential doesn't change.」 法文的「基本」變成英文的「本質」。人生在世,千變萬變,本質不變。於是依拉岡隨之接道:「無法可施。」世界越是變,越是一樣。法達米起初還肯努力嘗試:「我這一輩子還沒有妄下結論,告訴自己要耐着性子, 因為還沒有盡力而為。」
打電話給新澤西的五歲男孫,逗趣問他:「你知道為什麼你要留在家中嗎?」他回答:「唉,你又來了。我沒有空和你說話,因為還有一幅水彩畫只畫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