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有一條街叫Teetotal Street,在西南部的Cornwall。不知那街上是否沒有酒吧,有餐廳也不賣酒,居民是否如街名說:滴酒不沾。
18世紀時期,循道衛理會創辦人John Wesley來到Cornwall,給礦工及村民講道,發現Cornwall的「口渴文化」異常兇猛,便努力推行改革,從街名開始按摩,宣揚他的節制禁酒思想。
但一條叫「禁酒」的街名是否便能使人戒酒,像一首國歌未必就能令人愛國一樣,Who knows?(Or, may be we do)
在FT讀到一篇文章,說英國的年輕一代,越來越不喜甚至不沾酒精,倒是真的。似乎像吸煙一樣。
不論男女,16-24歲的英國年輕人,由64%會一星期喝一次酒,跌至只有48%每周一酒。數據顯示,由2005-2017年,不論是16-24、25-44、45-64歲的英國人,都一直在減少喝酒,唯一是65歲以上的女士,喝酒才有上升的趨勢。
連把酒當水的法國人也一樣,年輕族群都傾向「前人皆醉我獨醒」。作者刻意流連巴黎夜店,觀察新一代的喝酒生態,發現在「蒲」的人不少在玩手機、幾人用laptop一起玩音樂,空氣中,沒有春色放浪的眉來眼去,沒有心懷不軌的曖昧試探,沒有酒精催化的賀爾蒙騷動,祗有mid morning咖啡店的安靜,全無夜店買醉的喧雜。好純情。
"Researchers have identified sharp declines in drinking by young people in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Australia",俄羅斯也一樣,從2008-2018十年之間,耗酒量大大的減了半。
那將會少很多需求,葡萄酒越買越貴,越炒越泡沫的情況興許將不再。但為什麼呢?不可能是為了我的銀包着想。
可能,年輕人是從上幾代人的錯誤中學習。
《Drink?: The New Science of Alcohol and Your Health》的作者David Nutt,說每個英國家庭,至少有一個成員的人生受酒精所害,不論是因為酗酒、暴力、或是交通意外。他認為酒精,是英國殺傷力最強的「毒品」,他有大量研究數據,顯示英國最危險的酒徒,都有良好的職業和家庭,每10個專業人士/管理階層中,便有一個一星期至少喝酒5天,每天都要喝好幾杯。更多人在慢慢的「飲死自己」。
英國的喝酒歷史是這樣的,50年代沒有那麼多heavy drinkers,一來收入不多,負擔不來,二來女士喝酒會被白眼。後來國民生活水平提升,尋常百姓都有多餘錢買醉,女性喝酒可以無忌,碰杯成為恆常社交,至2004年便達到每年人均吞下12公升純酒精的高峰。
英國球迷醉酒鬧事不是新聞,家長家人回家爛醉家常便飯。飲酒過量是可以接受的。
健康意識更高,見盡上一、兩代人的問題的年輕人養成了一代人的酒精覺醒,拒絕惡性循環。他們也更環保、更注意食物安全,都是上一代的因留給下一代的果。
25歲的英國Teetotal族還會告訴你,都是社交媒體起的監察作用。他們19、20歲時,喝得爛醉,會長期成為別人IG、FB的主角,嘔態萬千。不了。加上#MeToo的風潮,曾經借酒可以行兇容許詐酒納福,但千禧BB在「適酒年齡」剛遇上#MeToo革命,他們的青春出閘期烙印了「酒精亂性」的言不成理,而且樣衰,自然令他們成為對酒精克制的一代。
一切,出於對酒的濫用,忘了適可而止的中庸之美,過猶不及。
記得蔡瀾先生說過懂吃的人不肥胖,我說懂喝的人不會斷片。暴飲暴食,愧對好酒美食天地和自己。
相傳羅馬帝國的奠基者凱撒大帝征戰歐洲時,為了鞏固王朝的長治久安,曾下令每個領地都必須開闢葡萄園、釀造葡萄酒,他深信栽種和釀製葡萄的農務耕作,感悟天地四季泥土的偉大和變化,可使人變得謙卑溫和,一改人民「好勇鬥狠」的狩獵性格。
如此,葡萄酒怎能不是美事?如此,歐洲才遍植葡萄廣釀美酒,成就了今日歐洲舊世界葡萄酒的深遠馨香。
可能是全球最受尊敬的酒評家/葡萄酒拍賣官Michael Broadbent天天喝酒,由早餐開始,風雪不改。"I have a Bucks Fizz(香檳加橙汁,2:1)every morning with breakfast, though not always with the same Champagne. Sometimes it'll be Pol Roger; sometimes just a Blanquette de Limoux. It adds a little pep. At Christie's, I used to have a little elevenses(11時的午前茶點)— a small mid-morning glass of Madeira. It was much better than the coffee",他活到92歲。
我25歲後從未喝醉,就算「去遠留詩別,愁多任酒醺」,也不過微醺,不醉。永遠記着日諺的喝酒三階段:人喝酒,酒喝酒,酒喝人。夠了,便收,何需滴酒不沾。
IG: budmingbudming
FB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BudmingBud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