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教育局監控之手不斷蔓延,中學文憑試歷史科前日開考,卷一試題要求考生根據資料,解釋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惹來建制派及內地官媒批評,教育局更鐵腕插手,除先發聲明譴責外,局長楊潤雄昨更史無前例要求考評局取消題目,下周會派員到考評局跟進出題及審題機制。民主黨立法會議員許智峯炮轟教育局越權,犧牲一眾學生利益,開干預學術自由壞先例;有議員更指教局此舉令人聯想起文化大革命期間派員進駐機構做法,擔心將「摧毀整個考評制度」。
記者:鄧力行
考評局回應稱,事關重大影響深遠,將盡快召開特別會議商討跟進,以確保考生得到公平及準確評核。對於教育局將派員了解文憑試擬題機制,考評局稱「會盡量配合,以持續優化及改進」。考評局為法定機構,有權決定是否接受教育局要求。
楊潤雄:試題沒討論空間
涉事試題涉及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和日本,引述三項資料,包括黃興代表民國政府於1912年寫給日本政客井上馨籌措資金反清的信函等。其中一條分題要考生參考資料並就其所知,回答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並作解釋。
試題曝光後,考評局遭建制派圍攻,教育局即晚發稿譴責「嚴重傷害了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受到莫大苦難的國民的感情和尊嚴」。
批鬥至昨日進一步升級,教育局長楊潤雄開記者會,狠批題目在設計及資料選取上不符課程和評估目標,又指日本發動對華侵略令數以千萬計同胞喪生,資料卻只涉及單方面,令人感覺偏頗,更化身考官直指「試題本身沒有討論空間,一定只有弊沒有利」。
對於考生按題目可就其所知寫出日本侵華歷史答「不同意」,楊潤雄則表示,考生在考試期間心情緊張,而試題提供的資料僅顯示日本對中國援助,若學生只引用資料,極可能被引導回答傾向利大於弊,得出與歷史事實不符合的結論。
楊潤雄宣佈要求考評局取消試題,並派出熟悉課程和質素監管的教育局人員,到考評局了解出題和審批試題機制。楊又指,雖然考評局被賦權策劃文憑試,但由於事件受到社會關注,教育局亦有監管角色,教育局會檢討現行機制,長遠確保文憑試試題質素。
中學校長會主席鄧振強指,教育局高調要求取消試題,教育界擔心會衝擊學術自由和專業自主,更憂慮這種「微觀管理」會否伸延至教育每個環節和機構。鄧強調,學術自由和專業自主是香港教育重要支柱,認為試題爭議應由考評局自行處理。
葉建源斥摧毀考評制度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批評教育局做法粗暴和鹵莽,「打殘」文憑試在國際上的地位,更是無視考評局專業工作。葉更表示,教育局稱將派員到考評局調查,令人想起內地派出工作組進駐機構做法,是文革時常見做法。葉質疑教局是以歷史科一條試題為藉口,將問題無限擴大,以政治凌駕專業,「取消一條試題、進駐考評局,可能會摧毀整個香港考評制度」。
本身是歷史科教師的教協理事張往指出,參考資料只輔助學生立論,並不等同考生必然要同意相關資料的觀點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