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情講趣】疫下飛機減呼噪 收音師錄下最寧靜香港

【港情講趣】疫下飛機減呼噪 收音師錄下最寧靜香港

【港情講趣】
疫情下,全球集體創作的聲音地圖Cities and Memory發起了#StayHome Sounds行動,讓大家上載stay home時錄到的聲音。其實在網上,一直有讓全世界參與的聲音library,讓大家把居住地的聲音上載分享。㩒入地圖的不同地方,其實靜悄悄的多,但又不自覺地㩒了很多地方,讓人幻想世界另一端靜止的城市。在香港,也有人在做相同的事情,趁着疫症來襲,全民留家時,把握機會錄下難得寧靜的郊野聲音。

「為甚麼喜歡聲音?因為『一幅相勝過一千個字,而一段聲音,勝過一千幅相。』」(A picture is worth 1,000 words but a soundscape is worth 1,000 pictures──美國音樂家及生態收音師Bernie Krause)

簡僖進(AK)是專業收音師,主要為劇場搜集或製作音效。二〇一六年起,他在行山時錄下不同地方有趣的郊野聲音。二〇一八年開始製作網上地圖,上載錄下的聲音。「我為劇場找音效時,想要樹林、鳥鳴,要去找亞馬遜森林。我想香港應該有特有的聲音,只是網上很少有。於是就開始做《AK IN KK:Nature Field Recording HK》這個計劃,記錄聲音。」

疫情下,身為自由身工作者的他沒有工作,加上知道香港每月平均三萬架飛機,現在減剩一萬多架。天時地利令他扚起心肝,疫市下請了兩三個學生助理,密密上山錄音。

因最近飛機升降大減,AK趁機每星期上山數次,爭取更多「無機時分」,錄製香港特有聲音。

十年計劃 聽風聲的不同

他的足迹,幾乎遍及所有郊野公園,在他的網上聲音地圖逐個地方㩒,有「全港最悶行山徑」之稱的港島徑,卻有最多最密集的錄音。㩒進去有風聲、鳥聲、蟬聲、鷹聲、車聲、飛機聲及人聲,AK說:「主因是住得近,我經常去。但我都鼓勵大家,多由身邊環境出發,觀察生活中較少留意的聲音,你才知道原來自己被許多生物包圍。」鳳凰山食水配水庫上,微風下是婆娑樹聲;大帽山山頂,只得颼颼風聲,聽久了會有點頭暈,為甚麼要錄呢?AK笑說:「是的,但如飛鵝山這麼大個山頭,可能這裏的聲音,跟十步,廿步外的風聲已有不同,或者會多一點鳥鳴蟲鳴。又可能十年、廿年後,那夾有樹聲的風聲鳥鳴都被擋了,這紀錄就有意義了。」原來是個十年計劃,那颼颼風聲,忽然浪漫起來。

我們走到全港最悶行山徑,周遭都有人跑步散步,背後是修葺屋苑的打鑿、電鑽聲。平時也沒留心聽,留心的話,怎麼走,都聽到。走向下水道,除了蔽天的樹影,只有旁邊鋪滿菁苔的下水道及蚊子。

因為沒有風景看,我們停止說話,腦袋放空。走着,傳來交錯的吱吱鳥鳴,起落的蟲鳴。來到中段一個小小的樹林缺口,望到整個山谷的風景,AK架起帶來的腳架及錄音器,「三月時,我在這裏錄到幾十,甚至過百隻交錯的蟬鳴。彷彿被蟬包圍似的,是我最喜歡的錄音!因為人少,會有更多動物聚集。而且山頂較潮濕,有太陽又大風,多數只得鳥鳴。」他暫時沒想要挑戰難行路段,尋找隱世的聲音,因為當人專心挑戰難行山徑,你更容易忽略常伴在則的聲音。例如香港常見麻鷹,我們以為鷹都是《射鵰英雄傳》式「嘰……」的叫,但原來牠們叫完後,還會附送喉頭咯咯咯的震音,「這是香港特有的聲音。」

站一小時 僅錄得三十秒

香港特有的聲音,還有人聲與飛機聲。近年流行行山,AK說:「香港好少路是少人的了。」大家結伴郊遊,寧靜環境下自然會放聲說話,他說這是人類的自然反應,有學術根據。但放聲唱歌那些,最好可免則免。過去他每星期出動一、兩次行山錄音,為了減低自己郁動時衣服磨擦的雜音及走路的腳步聲,他就呆站不動,仰天望地:「最好的錄音,是沒人聲沒車聲的。但香港郊區太近市區,好多時我站一小時,都未必錄到三十秒無雜音的聲帶。或最起碼,每三分鐘就有飛機飛過。我們平時習慣了聽不到,但透過錄音,就好覺。」我們習慣了的聲音,其實一直影響着山間的小動物。車聲飛機聲越大,小鳥都會提高鳴叫的分貝。甚至有說鳥兒提早了在凌晨或黃昏後鳴叫;青蛙求偶時,亦變得更早叫或更大聲了,然後被人類投訴牠們太吵,其實都是我們不經意帶來的影響。「上到山最好無痕,尊重大自然別留下垃圾,享受當下,享受我們最好的大自然吧。」

《AK IN KK》中的KK,取自香港大部份地方的格網座標代號,在遠足徑中的標距柱上亦會見到。

行山徑上不時有流水、小溪,跟大瀑布完全不同的,是獨有的聲音。

較少人行走的山腰,大樹蔽天,開滿小花,吸引各種的小昆蟲棲息。

為了完成地圖,AK買了許多山間書籍,認識各種本土生物叫聲。

AK暫時沒打算在難行山徑錄音,因為心思太專注高難度山徑,很容易忽略周遭的聲音。

香港聲音地圖網站: https://akinkk.com/

記者:陳慧敏
攝影:張洛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