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前華爾街】疫情變虛擬貨幣契機? - Toby Wu

【瞻前華爾街】疫情變虛擬貨幣契機? - Toby Wu

新冠肺炎疫情仍未減褪,拖累環球經濟或陷入衰退。美國政府公佈萬億救市方案,聯儲局亦無限量推行量寬計劃,不免令人開始質疑現金何價,間接令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再次受到關注。

比特幣能否成為避險資產曾是投資界的熱話,但自3月道指暴跌三分之一市值後,市場恐慌性拋售之下,比特幣亦不能倖免,市值縮水一半。比特幣可避險的說法被推翻,坊間卻提出一個新說法:以比特幣為首的加密貨幣可成為對沖傳統金融市場的投資工具。這說法是否更準確?虛擬幣會進一步廣泛流通嗎?新冠肺炎危機又會否成為虛擬幣的新契機?

如無意外,疫情難在短期內受控,華府及各國政府和央行不斷推出刺激措施,令通脹和債務失控的陰霾越來越嚴重。激發虛擬幣或成為避險工具討論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聯儲局把利率削至零及宣佈「無限量寬」。當聯儲局不斷注資,美元供應量前所未有地增加,另一邊廂比特幣第二次減產,新發行幣將由每區塊鏈12.5比特幣降至現時6.25,進一步強化比特幣避險能力的論調,以其作為對沖環球央行狂印鈔票的新常態。

比特幣的誕生源於2008年金融海嘯,今次疫症大流行可說是它面世12年來第一個大考驗。雖然比特幣未能在近日跌市中成為避風港,但公平一點來說,它並非為避險而創造出來的。比特幣的供應量上限為2,100萬枚,正是稀缺才賦予它的價值,其運行機制亦不受央行的政策所影響。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比特幣和其他虛擬幣的知名度提升,即使它們未必在短時間內被廣泛採用,但至少踏出很好的一步。

Toby Wu
eToro亞洲高級分析師
本欄逢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