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魔僧的預言 - 劉細良

【讀書好】魔僧的預言 - 劉細良

【讀書好】
中策組前首席顧問顧汝德在愛爾蘭都柏林逝世,我們又痛失一位香港「有心人」,他出任港府首席幕僚十多年,經歷衞奕信彭定康兩任總督,九七後離開政府後仍然留在香港埋首研究,著書立說,交出多本著作,是香港研究必讀。我們是在1992年認識,我當時只是初出茅廬在港同盟工作,由於彭定康推出政改方案,北京大怒,中英關係瀕臨破裂,港府需要在每輪談判前評估形勢,於是由顧汝德主理政改焦點小組,委任不同政治背景人士參與,那時港府權威高,中策組內人才濟濟,每次開會顧汝德只是聽,不會急於表態。

殖民地的商人

香港商人在顧汝德眼中是政治侏儒。

在他眾多研究香港的著作中,我特別推介他早期2005年的著作《Uneasy Partners: The Conflict between Public Interest and Private Profit in Hong Kong》,中文版叫《官商同謀——香港公義私利的矛盾》。政商關係在香港管治是個重要議題,但偏偏外人所知甚少,因此沒甚麼研究可言。這書發表之時剛剛遇上另一本作品《地產霸權》面世,對官商勾結的指控甚囂塵上。但顧汝德此書釐清了大眾謬誤,大家以為殖民地一定保護英資利益,李嘉誠真的權傾朝野,以為地產黨可以橫行無忌,也認為香港商界是精英。顧汝德在此書中直指在殖民地制度下,商界精英既能免於周期性的金融危機、市場倒塌和商業醜聞,同時也無法制訂優秀的工商業政策。在後殖民時代,當遇到危機時,商界精英都沒有提供甚麼解決良方,結果禍延特區政府以至社會大眾。

英資不是甚麼好貨色,大班們雖然可以「直通」殖民地政府高層,但英商卻無法在香港動員華人社群支持殖民地政府。換言之,在政治上港英是不可能依靠英資企業去建立政權認受性,這導致港府要重視華商和華人專業精英分子的政治功能。由於政治上沒有足夠的影響力,英資跟華資競爭時很難在政治上築起防護牆,殖民地政府也無法置現實於不顧,只照顧英國和英資公司的利益。但華資也好不到那裏,華商的重要性在過渡期被誇大了,北京致力穩住本地資本家,於是令華商政治地位急升,他們擁有選舉特首的權力,在九七後迎來亞洲金融風暴,香港陷入長期衰退,商界束手無策。

先恭後倨的中共

其實,北京無論由後過渡期捧起他們,到今天貶抑商界,也是出於誤判,昔日以為拉攏權貴資本家,聯手壓制民主化,香港一切就會穩妥,現在又認為深層次問題源於地產霸權、官商勾結,是萬惡之首。2012年換上了梁振英幹部治港,打擊地產霸權,商界在政治上的影響力消減,但結果呢?香港陷入更大的政治危機之中,中共直接插手特區越深,所引起的政治矛盾越大,商界作為緩衝的政治角色消失。今天中資形同昔日英資,小圈子兼離地,而本地商界則淪為共黨官僚的喉舌應聲蟲。無論是英治的殖民地體制還是共黨直接管治,商界始終受官僚壓制,他們只懂依附權力,既沒有甚麼視野,也沒有建立自己的政治實力。

我們看看用了八億公帑支付的銅芯口罩醜聞,就知道所謂本地商界精英,不過是利用疫症危機去「尋租」的一群無恥之徒。

撰文: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