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學文憑試歷史科昨日舉行,卷一試題涉及20世紀初中國和日本關係,試卷引述當年日本大學校長及民國政府代表的書信,問題之一是要求學生回答是否同意當年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左派組織昨午批評試題帶有極強傾向性,可能「引導學生做漢奸」。教育局昨晚發稿譴責,認為試卷資料片面,「嚴重傷害國民感情和尊嚴」。
記者:鄧力行 周婷
文憑試歷史科昨舉行,卷一第二題涉及20世紀上半業中國和日本關係,引述三項資料,包括黃興代表民國政府於1912年寫給日本政客井上馨籌措資金的一封信,內容提及國民政府要求日本洋行贊助革命軍反清事業。其中一條問題要考生回答是否同意「1900至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並解釋。
建制稱引導學生做漢奸
開放式試題引發玻璃心破碎,《大公文匯》網昨午引述建制組織教聯會副主席穆家駿批評題目的資料和問法帶有極強傾向性,「若讓學生作答同意觀點,是引導學生做漢奸」,考評局有責任檢視試題合理性。
教育局昨晚發聲明和應,認為試題附帶極為片面的資料致具引導性,考生或達至偏頗結論,「嚴重傷害了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受到莫大苦難的國民的感情和尊嚴」,教育局深感遺憾並予以譴責。教育局要求考評局嚴肅跟進,向公眾合理交代,並全面檢討出題機制,以維護文憑試的公平性、公正性及可信性。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昨晚亦在facebook專頁貼文,引述試卷及教聯會聲明,又複述特首林鄭月娥日前的言論:「香港教育不可以成為無掩雞籠。」帖文最後再引述中國國務院港澳辦發言人去年9月指出,香港的國民教育、特別是國家意識的培養,到了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和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的時候。
考評局表示,題目涵蓋課程內「中國早期的現代化努力」及「日本在20世紀初的現代化」兩個課題,分題a及b要求考生答題時適當運用資料作答即可得分,分題c考核學生「恰當地選用及組織史料,以提出合乎邏輯和前後一致的論點」的能力。考評局又說,歷史科設有審題委員會,成員包括大學教授、具豐富教學經驗的中學教師或校長、課程及學科專家等。考評局有既定機制檢查和校對試卷內容,以確保試題水平恰當,涵蓋範圍、水平和用詞都能適當地與課程和評核目標一致。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認為題目屬於開放式,學生相當熟悉這種題型,貼合近年歷史卷出題趨勢,「提供唔同資料、考驗學生分析能力,呢個題型係好常見」,題目沒要求考生認同某種觀點的意思,考生大可以作答不認同「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只要考生做到根據資料及所學知識分析答題,同樣可取高分。葉質疑教育局反應過激,認為當局應先向考評局了解事件,才發出如此措辭強硬的聲明。
立法會議員楊岳橋亦對教育局高姿態發表聲明感奇怪,「個問題根本中立,同學可以答贊成亦可反對,只要提出論據即可,個問題唔係問得有問題,係覺得有問題嗰個人先有問題!教育局反應咁大,係咪因為左派人士出咗聲,佢哋因此要即刻反應配合、強烈譴責?」
近日中共喉舌大舉追擊考評局,數間建制傳媒不約而同報道考評局兩高層在個人facebook言論,包括評核發展部經理楊穎宇10年前的言論,稱「民主未必已死,已死的是《基本法》」,及去年4月轉載一則內地有人穿日本軍服迎親被捕的新聞,帖文稱「沒有日本侵華,哪有新中國?忘本呀!」考評局評核發展部高級經理盧家耀被指曾在facebook留言「林鄭滾蛋!」及曾分享反修例遊行照片。教聯會亦趁機發聲明指「無獨有偶」,文憑試歷史試卷就有題目問考生是否同意「1900至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難免令人懷疑楊穎宇作為考評局評核發展部經理,其政治立場影響了試題設置,要求考評局及教育局嚴肅跟進。
葉建源斥文革式批鬥
葉建源指,有人處心積累找出相關人士僅與朋友通訊、甚至是10年前的網上言論,「呢啲做法,我諗到最接近嘅情況就係文革式批鬥,搵出某幾句說話、詞語,將罪名加諸喺佢身上」。他認為必須煞停建制派和政府打壓港人言論和表達自由的歪風,否則只會人人自危,「𠵱家我哋見到(教育局)嘅做法,唔單止係攻擊某一兩個人,實際上係試圖改變緊我哋生活方式、生活嘅空間,呢個係不能夠接受」。
有關考評局員工在個人社交媒體言論的報道,考評局重申所有員工在履行職務時受考評局各項相關規則、程序、條例及政策約束,會按員工行為守則及規定跟進。
翻查資料,中共已故領導人毛澤東曾公開感謝日本。人民網上載的《毛澤東文集》第八卷引述他1961年1月24日接見日中友好協會會長黑田壽男時曾說:「就是因為日本皇軍佔領了大半個中國,中國人民別無出路,才覺悟起來,才武裝起來進行鬥爭,建立了許多抗日根據地,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條件。所以日本軍閥、壟斷資本幹了件好事,如果要感謝的話,我寧願感謝日本軍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