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上海舊滙豐銀行大樓曾為滙豐在華發展的重要象徵,浦偉士1993年初曾就購回被充公的舊大樓,向港澳辦主任魯平「摸底」,對方稱無意阻止滙豐購回。不過,時任滙豐銀行主席葛賚原安排93年6月到訪上海,與上海市政府就此繼續談判,但行程被臨時取消。事件令浦偉士認為,重購大樓受阻與中英外交角力有關。英國外交部則認為,上海市政府似是借兩國外交角力,試圖從滙豐榨取更多金錢。
中共建政後,上海舊滙豐大樓長期為上海市政府辦公大樓。1990年代初,上海市政府準備搬遷,滙豐曾把握契機洽商購回大樓。據英方解密文件資料,93年7月滙控董事會主席浦偉士向英政府反映,估計須斥資約3,000萬美元買回大樓,惟與上海市政府的談判陷入膠着,最後亦告吹。
英國外交部當時認為,中方不時借力英商向英政府施壓,上海市政府似是借兩國外交角力,試圖從滙豐榨取更多金錢。英方又認為舊大樓被視為舊日帝國主義象徵,對中方有重要歷史象徵意義。英政府估計即使中英兩國角力緩和,滙豐要購回大樓亦非常困難。
翻查資料,上海市政府95年遷出舊滙豐銀行大樓,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翌年獲大樓使用權,並在大樓內設總行。上海市地方辦公室的官方網頁形容該幢大樓為「一個過去時代的偉大建築,一個蒙受屈辱而又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的象徵」,說法或印證英政府當年研判正確。
滙豐與香港命運軌迹交叠。滙豐1865年在英治香港成立,其後把業務擴展至上海。根據滙豐資料,早年上海分行的利潤,有時甚至比香港總行多。二戰爆發時,滙豐1941年曾將總部由香港撤到倫敦,但重光後遷回香港;戰後香港發展為現代金融中心,滙豐亦乘經濟急速發展「順風車」,與香港共同起飛。
中共建政後充公
中共1949年建政後,滙豐一度逐步撤出內地市場,位於上海外灘的舊滙豐銀行大樓亦被充公。惟1979年中國內地改革開放,滙豐隨即於廣州及北京設辦事處。
1984年達成中英聯合聲明,同年滙豐亦獲發深圳分行牌照,是中共建政以來首間取得內地銀行牌照的外資銀行。至香港主權移交前的過渡期,滙豐遷冊倫敦,一度被視為「出走」。滙豐2010年將集團行政總裁辦公室遷回香港,令香港重新成為滙豐管理全球業務基地。滙豐由早期發展至今天,業務盈利主力仍是香港為中心的亞洲地區。
■記者鄭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