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冊倫敦招打壓 浦偉士靠邊站滙豐為京反彭定康政改

遷冊倫敦招打壓 浦偉士靠邊站
滙豐為京反彭定康政改

【英檔解密】
【本報訊】滙豐銀行今年在英倫銀行一聲令下停派股息,傷盡股民心,更被指「離棄」香港。港人對滙豐一直有份「Hong Kong Bank」情意結,不過英國檔案館的檔案揭露,滙豐早在香港主權移交過渡期以「商業理由」遷冊往英國時,滙豐「大班」浦偉士在北京多番施壓下試圖兩邊討好,一方面向英方抱怨在華投資受阻,另一方面與北京站同一陣線,向港督彭定康表明反對政改方案。
記者:鄭啟源

昔日香港前途問題令滙豐動態成為中英角力風眼。90年代滙豐透過成立控股公司滙控,收購英國第四大的米密特蘭銀行,並將總部遷回倫敦走向國際化。此舉觸動中方神經,滙豐一度付上遭打壓的代價。英國檔案館相繼解封英政府內部檔案,揭開當年滙豐遷冊「商業決定」背後的中英角力內幕。

英方解密文件披露,魯平曾私下表明反對滙豐併購案。

魯平陳佐洱先後警告訓話

英方解密文件披露,港澳辦主任魯平早於1990年私下表明反對滙豐併購案。時任滙控主席、身兼港府行政局非官守成員的浦偉士(William Purves)92年3月主動到訪北京,就收購案向中方「解畫」。他向港澳辦主任魯平及人民銀行代表等人再三強調收購純為商業決定,遷冊倫敦亦因收購案要符合當地法規,但魯平當時再次警告滙豐,任何舉措都不能打擊國際對香港的信心。及後港澳辦副主任王啟仁再傳召滙豐中國分部負責人Anthony Russell,表明關注滙豐搬總部打擊投資者對香港信心,形容此舉是「負面國際宣傳」(bad international advertisement),甚至「情感傷害」(threat to sentiment)。

同年4月,滙控公佈收購計劃後,Russell再向中方摸底。解密文件顯示,港澳辦副主任陳佐洱當時在飯局中,就滙豐搬總部問題向Russell嚴厲「訓話」近10分鐘,表明中方「十分不悅(great displeasure)」,又認為滙豐在港的「特殊地位(privileged position)」已不再適用。

陳佐洱強調,滙豐遷冊威脅香港繁榮及穩定,未有負起與香港銀行體系特殊地位相稱的責任, 日後中方將用另一種眼光看待滙豐(would look at it in a different light in the future),並舉例指滙控主席浦偉士未來若再訪京,其身份只會是一般銀行家,不會獲中方領導人接見。惟中方亦承諾在「檯面」的公開官方言論仍會保持克制。

雖然面對中方壓力,浦偉士當時對滙控收購密特蘭銀行兼遷冊行動信心十足,更樂觀認為中方理解滙豐,兼可能支持併購方案。英方解密文件亦披露,浦偉士92年6月與時任港督彭定康就香港政經局勢的交流內容。他當時聲稱,中方雖緊張收購案及遷冊會令香港不穩,但中方對浦有信心,他已向中方承諾在退休前繼續將滙豐辦公室留在香港。他又引述曾任滙豐銀行執董的富商李嘉誠稱,相信中方已泰然面對接受滙豐併購案(taken the matter in its stride)。

浦偉士當時對香港的政制發展則相當保守,該次與彭定康的會面中,他曾表明本港商界對95年立法局選舉感不安(uncomfortable),形容本港華商只顧「搵錢」對政治不感興趣,一來落選會帶來「面子」問題,二來是商界及銀行界透過中國內地的「對口單位」足可與中共建立互信,並非透過香港選舉或港府及英國的外交身份可做到。

浦偉士曾向英方埋怨滙豐在華投資受阻。

彭定康1992年提出政改,中英關係再陷冰點。

向英方篤灰在華投資受阻

92年10月彭定康在《施政報告》提出政改,中英關係再陷冰點,即使浦偉士是罕有公開「唱反調」、對政改方案表達質疑的行政局成員,但滙豐在華投資亦疑受牽連。本土研究社成員黃肇鴻指出,在解密文件中發現,93年浦偉士與英國財相會面時埋怨該行在華投資受阻,包括大至發行「小龍債券(dragon bond)」等人民幣業務,小至開分行以及與上海市政府洽談回購上海外灘舊滙豐銀行大樓的談判。他更向英方「篤灰」稱,這些事件或與其身兼香港行政局成員有關。不過有趣的是,英方向英國外交部及彭定康「收風」,得到的資訊與浦偉士說法相反。

英國外交部香港部官員P. F. Ricketts在回覆財相的信件指出,滙豐受打壓最大原因,相信是在搬總部問題上得罪中方,但中方的反應已遠較預期溫和。而接替浦偉士出任滙豐銀行主席的葛賚(John Gray),亦欣然繼承浦偉士在行政局的非官守成員席位。Ricketts更相信,浦偉士質疑香港政改之舉甚至應獲中方讚賞。至於彭定康向英方提供的意見中,同樣表明從未聽聞滙豐在華發展受阻,即使因遷冊得罪中方,處境亦未如撐政改的怡和般惡劣,原因包括浦偉士對香港政改「保持距離」。

在相關外交密件中,滙豐向英方報稱受中方「打壓」的時間相當短暫,為時僅約三個月,後期甚至透過中間人要求英政府切勿介入。93年年底滙豐新大班葛賚到訪北京與魯平會面,魯平亦伸出橄欖枝,表示各界溝通合作仍會持續,對於政治爭拗「就讓過去成過去(let bygones by(編按︰be)bygones)」。魯平更揚言,部份人「睇死」中方在香港回歸後,不讓香港有政改肯定是錯,「中方會說到做到」。

分析指星火風波或涉政治

黃肇鴻續指,滙豐本身是英資銀行,但業務主力在亞太區,在英治香港時期扮演近乎央行功能,每當捲入政治爭議,滙豐角色就相當尷尬,每次都要面對「選邊站」問題。中方官員當年對滙豐遷冊雖憤怒,但滙豐業務主力仍在亞洲並繼續投資中國,只需短短三個月便扭轉受打壓頹勢,箇中原因或見於其他未解封的密件。他認為,近期發生的派息爭議,以及凍結星火戶口,滙豐在商業考慮或以為跟足財務法規可免捲爭議,但背後可能涉政治原因,「大事小事背後都有政治考慮,星火問題不排除有政治考慮」。港人對滙豐有所期望,或許只是錯愛一場。

本報嘗試透過滙豐聯絡浦偉士及該行90年代華人大班鄭海泉不果。滙豐銀行則拒評解密文件內容。該行發言人指出,滙豐在內地為客戶提供廣泛的銀行和金融服務,滙豐銀行(中國)為首批內地註冊、也是內地最大的外資法人銀行,現於50多個內地城市設約170個網點。滙豐環球投資管理很早已發展內地業務,並於2005年成立合資滙豐晉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滙豐前海證券亦於2017年12月成立,為內地首家外資控股51%的合資證券公司。滙豐保險(亞洲)今年5月4日則公佈與其在中國壽險合作夥伴國民信託達成協議,將收購國民信託所持有的滙豐人壽保險50%股權。交易完成後,滙豐人壽將成為其在內地的全資控股子公司。除本身的業務以外,滙豐亦有投資內地金融服務業,包括策略投資中國交通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