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以本地口罩生產資助計劃倒水式送錢給私人廠商生產口罩,是非多多。除被質疑利益輸送外,早前公佈的20條獲批生產線,當中5條生產線預計每月可供政府口罩數量介乎50至150萬個,數目相距甚遠,惟所獲最高資助額卻同為200萬元,有立法會議員批評當局安排缺乏說服力。
陳淑莊:做法欠說服力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昨書面答覆立法會議員劉業強,列出資助計劃中20條獲資助生產線詳情,其中五條第三級生產線,各自預計每月可供政府口罩數量介乎50萬至150萬,卻同樣最高可獲得200萬元資助額。根據生產力促進局網頁提供的本地口罩生產資助計劃生產指引,局方根據生產線承諾每月口罩生產量,將生產線分為三級,最低級生產線為第三級,僅承諾每月生產介乎50萬個至不多於200萬個口罩,最高可獲資助200萬元。
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成員陳淑莊認為安排令人難以理解,質疑產量相距三倍,可獲最高資助額卻相同,局方做法欠說服力,「係咪佢哋某方面比較出眾?或者佢哋生產嗰樣嘢比較複雜,令佢哋資助可以攞足,但生產量係細呢?政府似乎冇乜解釋」。
陳淑莊認為政府有責任交代選擇這20條生產線的原因,並檢查清楚資助是否用得其所,例如使用相同物料、相同機械,成本會否相差甚遠,「政府銅芯口罩都可以咁被調包,佢20條生產線係咪每一條都可以檢得咁清楚呢,我覺得係個謎」。
■記者陳詠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