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發展局早前公佈研究八組棕地,擬發展公屋。本土研究社發現範圍內面積最大的元朗屏山北和沙埔兩組棕地群,附近有大片棕地未納研究,當中屏山北與新世界等公司持有的棕地幾乎「無縫交接」。發展商曾申請建住宅,本研社質疑當局收地避開發展商土儲或尚未落實的私人項目,不但低估棕地發展潛力,日後建屋更會令區內基建大為改善,「附近地積比可提高,益咗發展商!」
記者:鍾雅宜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前年底向政府建議發展棕地等八個優先推展選項,發展局今年3月向立法會遞交發展棕地建議,評估約160公頃有潛力發展,選取八組共36公頃棕地優先研究,涉及範圍達63公頃,料可建兩萬個公營房屋單位。
新世界申建住宅屢延期
當中以位處朗天路以東及庸園路以西的屏山北面積最大,達18公頃,包括9公頃棕地。政府雖未公佈細節,但按道路、面積及土地用途等大概框出研究邊界,本研社發現與研究範圍僅一路之隔的庸園路以東原來有9公頃綜合發展區,當中不少為棕地,部份由私人發展商持有,新世界等財團更於2018年中向城規會申請改變土地用途興建422個住宅單位,之後多次延期申請,暫定月底討論;但在政府研究範圍內,本報翻查法定規劃綜合網站,未找到大型住宅規劃申請。
本研社亦在研究範圍內外抽取較大面積土地查冊,發現內外均包括新世界持有土地,但研究範圍外的新世界土儲較多,粗略估算涉及新世界及相關公司土儲約有2.4公頃。
至於沙埔用地,當局稱研究範圍為新潭路以東,面積約17公頃,包括13公頃棕地,土地涉及工業及農業用途。本研社按資料大概勾劃出研究範圍,發現範圍內同樣未發現大型住宅項目規劃申請,但研究範圍以南的綜合發展區則有大片棕地,過去涉及多宗大型住宅申請。
其中新地2018年,擬於長春新村約15.6公頃棕地興建約3,900個單位,去年3月獲城規會有條件批准;新地亦曾於2012年在附近申建約500個單位作峻巒二期發展,獲批後卻一直未動工,至去年再申請將單位數目倍增至逾千個。按本研社查冊資料,新地及長實均在附近持有不少土地,小量長實土地或會落入研究範圍,但新地的土儲則集中在範圍外的長春新村一帶。
本研社成員陳劍青稱,兩幅用地附近均有大片棕地可整合發展,政府卻「擠牙膏」式收地,質疑政府不敢碰發展商土地儲備,任由地皮「曬太陽」多年,「政府聲稱揀選時唔考慮地權,但就選擇性收地,例如屏山北只收一半,另一半有發展商申請改劃,政府就避開唔收。」他又指政府若於鄰近的棕地發展公營房屋,區內基建容量勢增加,「附近地積比可提高,益咗發展商。」他批評當局低估棕地潛力,「係咪留尾巴畀土地共享同明日大嶼,畀社會覺得棕地冇得搞?」
新世界發展稱,政府沒有就棕地研究與他們有任何接觸,集團未掌握研究內容,因此未能回應。而新地則指正了解八組棕地群的確實位置,現階段難以評論。
發展局及規劃署表示,今次研究針對未有發展的零散棕地,已取得住宅發展規劃許可或正進行規劃申請的棕地,不屬研究範圍。當局強調,土地業權狀況及擁有人背景等,並非政府的考慮因素,因此不存在避開私人發展商土地儲備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