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用戶雲五「牆內已無立足之地」

資深用戶雲五「牆內已無立足之地」

溫和派空間盡滅,方可成提起內地近年盛行「出圈」之說。要安全,就不要追求傳播度。「跳出同溫層裏的受眾,當然會得到更多的關注,但也帶來更多風險」,與「人怕出名豬怕肥」一樣。這個道理,印證在居於海外、85後的豆瓣資深用戶雲五身上。

雲五連續被封殺二十多個賬號,到目前仍未能成功申請。

雲五亦會評論中國駐海外公使的言論。

為抗爭者寫辯護文 招報復式刪帖

「我想同人解釋」,雲五自去年11月反送中後,在豆瓣寫下多種邏輯謬誤,拆解小粉紅或官媒常見的錯誤邏輯,又以影視作品對比現實,盼讓網民了解抗爭者以卵擊石的初衷。「以前寫咗好多嘢,我覺得可能有5%人睇咗文章會改變想法。如果我淨係嗌吓口號鬧吓人,啲粉紅係唔會理」。雲五的廣東話半鹹半淡,自認身份不是大陸人,「我同佢哋完全唔一樣」。

10年資深用戶雲五,喜歡在豆瓣記錄看過的電影書籍,也看文藝評論。貪豆瓣設有作品評分制,用戶多數有文化,作品高低好壞一眼看清。當時網絡管制仍留有餘地,不時有人打打擦邊球,借用歐洲政治哲學書籍,暗諷影射中國的極權主義,你若打趣道「本書幾有道理」,有心人自然會明。

儘管豆瓣沒有如B站般向官方靠攏,甚至是最「無為而治」的網站,但這幾年,雲五發現很多書籍條目突然消失,有朋友數年前寫過的文章也被刪。有次看韓國電影《逆權司機》前,按習慣先看評分,「好高分,有九點幾分」;但看完戲,頁面就已被消失,「真係幾日時間就冇咗,好誇張」。深知發言有風險,雲五一直保持低調。11月一場理大圍城,他憤而為抗爭者寫下辯護文,「以前無乜膽,真係唔敢寫,到咗11月忍唔到。」結果代價是禁言,從一開始三天到三星期,再到後來100%刪帖刪文。雲五很快整理出一批必死的敏感字,由諷刺領導人的「維尼」「虫合」,到最近熱話的「終南山」「華大媽」,甚至青蛙、蘋果表情符號都不可以寫。今年4月,他發表文章整理疫情時間線後,直接遭豆瓣無預警封號。耐心申請新賬號,都一個個被封,從雲六、雲七、雲八、雲十三……「雲+數字」的名字,無一例外被判死刑,數起來足足二十七、八個賬號,顯示豆瓣只衝着他來。雲五笑言,得到此等大陣仗封殺,豆瓣網內為數不多。

抓緊空窗期發文

打慣擦邊球的相熟網友拔刀相助,兵來將擋,呼籲眾人一律改用雲五的頭像和名字,以圖瞞天過海騙網管。結果就騙倒了網站小粉紅,「誇張到呢……佢哋以為我哋係一個組織」,雲五忍不住笑,「以為係有組織有紀律的部隊,專門過嚟搞中國嘅,好誇張!」在審查網中找漏洞,網民老早練成一身功夫。雲五說,在反送中時期,心繫香港的內地用戶抓緊審查稍鬆的時間,養成晚上看豆瓣文章的習慣,「因為第二日admin(網管)會刪,夜晚係有一個window(空窗期)」。

即使避得了封殺,再寫敏感文也很難。雲五坦言已少玩很多,選擇留在微信群組與志同道合的網友討論政治,但微信號都被封過三次。封閉式的空間也無法滿足他,「唔同,真係冇嘢可以代替!如果我想同大陸人正常交流嘅話,惟有豆瓣。最初上豆瓣係想reach(接觸)好黐線的粉紅,我係想改變佢哋嘅諗法,但用返WeChat無呢個機會」。

感到失去了精神角落?「係,完全destroy(毀滅)咗」,過去十年儲下的書單電影,一鋪清袋。退守的空間,只剩下牆外的公共討論平台Matters。在牆內,好像隨時「無碇企」。「『網絡難民』呢個用得幾好。同朋友唔止一次討論過,『嘩,點算呀? 仲有邊度可以去公開講嘢?』冇啦!」但直到此刻,雲五仍未對豆瓣判死刑,「我如果想同大陸人正常交流,只有豆瓣,Matters大陸人睇唔到」。「鍾意睇書睇戲嘅人,都有啲想法。豆瓣可能係中國最後一個網站,有番啲正常人,好少你仲可以同正常人溝通的地方」。他只盼低調度過風頭,靜待尋回昔日的精神角落。

楊勃

豆瓣簡介

推出時間:2005年3月
特色:集音樂、電影、讀書評論於一身,同時提供書目推介、交友等社區功能
核心用戶:擁較高教育的背景的青年
創辦人:楊勃
大事紀
2013年
月度覆蓋用戶數達2億
2016年12月
被央視點名批評,指豆瓣用戶惡評電影《長城》、《擺渡人》等傷害電影產業
來源:《蘋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