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芽故事】
年輕人對黑人問號、女人與貓等meme圖絕不陌生,轉發meme成為網絡新生態。一笑過後,多少人深究過meme圖從何來?誰人孜孜不倦,每天為港人帶來免費娛樂?25歲的沈相林(Kevin)在世人眼中是個低學歷失業廢青,在虛擬維度卻是擁有數以萬計like的網絡笑匠,創作meme圖普渡眾生,用像素為港人帶來3秒鐘的快樂。如果要為這位擁有24個facebook專頁的網青想一個職銜,會是「網絡藝術工作者(待業中)」。
30度高溫下Kevin姍姍來遲,躲在太陽傘下呻了一句︰「好×熱。」留着一頭藝術家長髮,全黑打扮跟蒼白膚色,似是吸血鬼。我跟他來到他朋友在屯門的band房,自從武肺肆虐失業以來,他便躲在這裏埋首創作,全程投入meme的世界中。開機、點煙,他在炎熱與抑鬱的夏天,無法停止製作meme。
他生於「藝術世家」,老爸是溫拿年代結他手,老媽是裁縫,家姐是得獎美甲師,阿哥做地盤,但畫得一手好畫。Kevin小時候用報紙剪貼,已展示出藝術天份,中學時更自學Photoshop整圖冧女,「梗係追唔成,我呢啲工具人。」後來透過forever alone等rage comic,步進meme的世界。回憶5歲時跟家姐的朋友們混熟,令他發掘陰柔一面,深得年長女性緣。他談了三年多忘年戀,人們看他食軟飯,他笑言是「姐姐品評師」,懂得品評年長女性洗淨鉛華的美。這一切都成為他的創作靈感。
港警meme 成maker恥笑對象
Kevin曾是搖滾憤青,只夾了兩年band,chord亂掃幾個,對圈中生態失望離場。他試過創業,開設手作品牌「Art人作業」,收集月餅罐自製結他,後來因現實放棄,「好老實,我係一個賺唔到錢嘅人。」DSE只有3分的他,做過遊戲光碟零售、社福助理、神秘顧客、油站、節目助理、倉務員。為何不當設計師?他笑言︰「我係設計C,因為我喺初中的美術科攞C。」稜角分明的他,帶藝術家脾氣和執着,將興趣發展成事業只會令他痛苦,惟有打散工度日。訪問當天,他的全副身家只有500元。他在網絡上的真正身份是24個facebook專頁的管理員。青年自殺問題嚴重,他創辦「防止青年被殺協會」,被紅媒轟「假開導真洗腦」、「煽失意青報復社會」。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他參與廁所衞生關注組,監督公民質素。他多次獲傳媒訪問,成了專業受訪者,portfolio豐富,卻無法帶來一份正職,惟有meme maker這個身份,讓他自我實現,「memes係我唯一一項做得好嘅藝術。」
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文學、舞蹈、戲劇、電影是當今八大藝術,遊戲還未被公認為第九,Kevin直言︰「meme就是第十藝術。」Kevin為打理facebook專頁「迷因警察」研究警政;為創作色情迷因喪煲鹹片,「當你好執着將一件事做到極致,你就係一個藝術家。」meme的世界,良幣驅逐劣幣。就如香港警察的meme成為眾meme maker的恥笑對象,提起香港警察造出教人啼笑皆非的劣質meme,Kevin火冒三丈,「4萬蚊請呢個人做admin?不如請我啦,我收2萬蚊。成個meme都錯晒,仲要學我加個水印,×你老母收皮啦!」
散播仇恨? 另類大眾次文化
meme彷彿是沒有道德的,長者、黑人、傷健、性小眾、女權、動物,統統是網民嘲笑對象。有人說meme是散播仇恨和歧視,Kevin卻說是另類的充權。在網絡的世界裏,眾生平等,既然可嘲笑常人,小眾和弱勢亦一樣。meme是另類的agenda-setting,動漫、性、黑幫,一些難登大雅之堂的次文化透過meme進入大眾目光。
低層次的幽默是過目即忘,高層次幽默卻引人反思。借喜寫悲,苦中作樂,喜劇往往離不開悲劇。Kevin指藝術需要情感,抑鬱成為他創作的最大動力,開心的事情很難造meme,因此meme maker大多抑鬱,包括他自己,將自己骯髒不堪的內心翻出來博君一笑。悲慘事情,在meme的世界是快樂的。難怪在這絕望年代,越來越多香港年輕人喜歡看meme,諷刺時弊政治的迷因成了當今最火紅的題材。「我一唔開心就整meme,例如社運meme,迷因警察嗰啲,係睇到社會不公先做。」他嘆一口氣道:「我恨不得冇迷因警察。」
Kevin說,香港地有夢想就是「廢青」,賺到錢就是「才俊」,他兩者皆非,只是一個沉迷網絡、一事無成的小子。最近他決心認真闖一番事業,統合本地各大meme page,與香港獨立媒體、好青年荼毒室、金剛Crew等協辦網絡文化沙龍「迷因奶粉meme live」,網上直播講meme,除了希望賺第一桶金,更是其理念的實踐,他眼神堅定,「我想認真做meme,香港值得有更高質、更進步嘅meme。」Band房中擺滿Batman擺設,他從小愛看Batman,因他不是傳統超級英雄,儘管不為世人認同,他卻是有血有肉的人。他自言從前可能有種改變世界的理念。煙不離手的他只想活在當下,創作更多meme,在憂患中偷享一分鐘的快樂。
Meme是甚麼?
meme是感性的語言。Kevin指,meme一詞出自1976年的演化生物學著作《自私的基因》,希臘文mimeme(模仿)字根中的兩個「me」,是人與人之間意念的傳遞,是選擇、複製、異變的過程衍生的產物。意念就如病毒,宿主是圖像或影像,在網絡上瘋傳。
記者︰蘇麗真
攝影︰郭于祺、許先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