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房才是「無掩雞籠」 - 利世民

庫房才是「無掩雞籠」 - 利世民

特區庫房才是「無掩雞籠」;走雞事小,被人偷雞事大。香港財政盈餘無疑是被派光,但更重要的是為何派?怎樣派?派給誰?

當年董建華引入迪士尼,理由一大堆。如今霸佔公家地還嫌未夠喉,辰時卯時來跟納稅人要錢找數埋單。兩家國營主題公園建構出世界級尋租活動,座落號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香港,堪稱奇景。

資本主義商業社會基本原則就是容許失敗,無論是榮是辱,決策者都必須全數承擔。若然輸錢最終由公眾埋單,賺錢的日子就揮金如土,最終結果一定是錢輸得越多,就可以得到更多注資,注資越多,就越不怕輸。對不起,香港人負擔不起此等奢華。

話說回頭,研究近年特區政府不尋常現象,有個新疑問:「政務官個個精英,為何看不到連局外人都見到的問題?」請容我在此大膽假設:「自從1997年主權移交,許多政府作為其實都只為配合所謂的國策;這些國策往往沒有考慮到執行時會出現的差錯,更不會計算得到差錯帶來的扭曲。」高鐵和港珠澳大橋,造價高昂使用率低,只是表象;實情是兩項大白象工程,都是在香港被納入「十一.五規劃」之後的結果。其他的政策範疇,尤其金融業的轉變,更見到國策的手影。

發展主題公園又是否國策之一?話說,大陸各省市在過去廿年主題公園氾濫,甚至已泡沫爆發。我另一個大膽假設是,曾幾何時的確有國策要全國各地發展景點吸引旅客;賺取外匯是其次,更重要是向世人宣示今日人民共和國的富強。

從這個思路去了解香港兩家國營主題公園的存在,忽然之間一切變得順理成章。但從管理角度分析,政策由上而下經多重扭曲,最終肯定面目全非。吸引歐美日和東南亞遊客的目標,變成了大陸自由行的景點;大陸國土內的土炮主題公園,經營慘淡比比皆是。

尋租文化破壞香港價值

說到底,就連簡單的農業、工業,蘇維埃計劃經濟也可以破壞生產力。更複雜細膩的服務業又談何容易?香港政策混亂,究竟有多少是因為滿足國策而罔顧本地實際局限和考慮?

正所謂勉強無幸福。無論是100億或是一分一毫,納稅人血汗錢也不應浪費。翻查紀錄,早在1998年海洋公園便錄得虧蝕;由2003到2014年,海洋公園僅有少許盈餘,往後又連年虧蝕。坊間不少人認為,梁振英上任後撤回董事會主席人選導致管理不善。但若然一間機構如此依賴個人決策,亦非良好管治。

倒錢落海只是故事的前半。迫使政府超越本份,公私不分,破壞香港行之有效的管治,才是致命傷。尋租除了是經濟運作模式,也是社會和市場的文化。當一個地方,努力辛勤工作的人成果被不事生產的尋租者剝削,久而久之只會令更多人走上「搵政府着數」的不歸路。

又或者,真正國策就是要香港人變得依賴。在一個權力凌駕一切的國度,食道咽喉被扼的老虎也是可信的。如此這般,庫房就是無掩雞籠,香港無險可守。

公營部門管治,基本假設是政策動機善良,只要確保施政透明,對執行者能有效監察,就算結果與最初構想有落差,也不致於無法修正改良。但若然政策背後目的是要改寫,甚至破壞制度,以至支撐着制度的文化和價值,那麼我們要守護的就不只是實在的利益,而是更易在不經不覺間被異化的信念和精神。畢竟,改造香港的政治工程早已存在。往後的日子,就要看我們怎樣捍衞這座城市的核心價值。

利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