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沙中綫紅磡站剪短鋼筋事件暴露政府及港鐵監管工程機制有嚴重漏洞,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表示,政府已採取一系列加強監管措施,加派政府工程人員駐守工地、加強審核,以及運用科技加強管理,例如將檢測表格數碼化,並提出「翻炒」去年《施政報告》舊招,研究成立監督鐵路建造的全新部門。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陳淑莊批評,政府將事件簡化成管理制度和科技不足,轉移責任。
陳帆昨於記者會表示,高度重視報告建議,政府已採一系列措施加強監督鐵路工程進展,包括派員到工地常駐及突擊抽查監督,並推進去年施政報告建議,深入研究設立的獨立新部門,專責處理和監督鐵路規劃和建造事宜。
路政署長陳派明表示,港府已經對港鐵公司採取不同的加強監管措施,以及時跟進工程質素問題,例如加強監核顧問巡查及核證工作,將核證工作由去年平均四至五次,提升至七至八次,去年7月起安排政府工程監督人員長駐工地,並加強檢查。路政署亦與港鐵高層人員成立溝通協作督導小組,以及與港鐵、監核顧問、分包商等代表會面,與高層和前線人員加強溝通。
議員轟政府將事件簡化
港府亦利用科技完善管理系統,例如港鐵去年起將檢測表格等資料數碼化,監核顧問亦留意到,推行數碼化後相關紀錄十分齊全,並推動港鐵在未來工程使用建築訊息模型系統管理工地。
陳帆又指,委員會曾建議運用電子器材實時監察車站情況,但儀器過於敏感,或出現誤鳴,故委員會修改建議,透過預防性措施,嚴格監察情況不少於五年。他表示,委員會提出「適當措施」加固工程,經過專家團隊和政府部門等認同,經過嚴格程序處理,希望公眾放心。
陳淑莊批評,政府將事件簡化,令公眾認為問題只是管理制度和科技的不足,並提出以新鐵路部門監管,做法不負責任,她認為沙中綫工程涉及龐大公帑,且經多年規劃,港府不可能監管不到,逃避監管責任。
■記者曾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