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爭運動期間,出現「攬炒」名詞;今天中共痛罵「攬炒」,其實不經意間,攬炒的心態已經有變化。
抗爭時的攬炒,包括「G20登報唱衰香港」、「推動美國制裁香港」、「機場壓力測試」,當時抗爭者的心態是:捏爆中共春袋。
「機場」是春袋、「免關稅區」是春袋,香港人當時盼望中共「投鼠忌器」,憂慮「攬炒」而收回黑手暴政。
然後這個希望消失了。
機場塞爆了、登廣告成功了、制裁法案也通過了,春袋已經捏住了甚至都踢了兩腳了,但中共沒有出現退讓。就連當日換走張曉明,我們曾一度天真以為,是否局勢轉緩的訊號,事後才知道「一廂情願」。
相反,中共學習了「攬炒」,反捏香港人的「春袋」。是一個一個香港人珍視的核心「春袋」,逐個捏爆。人權、自由、法治、媒體、集會……到最後連「一國兩制」的虛幻遮醜布,都「攬炒」撕毀。
所以今天香港人再思考「攬炒」,又有另一番味道。我身邊朋友聽到兩辦天天罵香港人「攬炒」,都會說﹕「就係想同你攬炒,大家無好日子過。」即是說,有些香港人已經不把「攬炒」當作是「手段」、不再是希望透過「攬炒」換取中共讓步,而是直接把「攬炒」視為「結果」,當成「終極目標」。我不好過,也不讓你好過。不是祈求你改過,只是單純要你難過。
不介意「毀掉重來」,這狀況諷刺地和毛澤東「以大亂達到大治」有他媽的異曲同工之妙。這個香港已經不再是熟悉的香港,所以不能再用熟悉的規矩玩遊戲。為何有人會埋怨泛民在「內委會奪權戰役」打得不夠硬淨,因為大家看不到泛民有「攬炒」的決心。但你不能要求一個打了一輩子籃球的人打欖球,下一代卻是攬炒的一代。13歲被暴警包圍的小記者,毫無懼色,你說他會走一條妥協退讓之路嗎?
這一代人已經沒有我們的六四牽掛,下一代人則不會有「一國兩制」的遐想,本來無一物,誰害怕攬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