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會「政變」只是連串茅波的序幕 香港民意研究所名譽總監 - 鍾劍華

內會「政變」只是連串茅波的序幕 
香港民意研究所名譽總監 - 鍾劍華

4月15日,所謂國家安全教育日那天,中聯辦主任駱惠寧發言說香港是「國家安全的短板」。從那天已露出了端倪,中共要用盡一切方法,不惜破壞香港的體制,來達到他們的政治目的。隨後,中聯辦、港澳辦差不多同一時間發出內容大致相若的聲明,針對的是立法會內會遲遲未能選出主席一事,更點名追殺主持會議的郭榮鏗議員。

議會是處理政治爭議的平台,民主體制就是要透過這個民意平台讓紛爭可以在一個透明及容許暢所欲言的場合呈現及處理。議會的程序就是議員可用的工具,只要有定期及公開的選舉,任何議員如果濫用了這些程序,就要自行評估代價及後果。選民眼睛是雪亮的,如果議會的操作是在公平及透明的狀態下進行,任何人處理議會事務時,要運用甚麼方法,都要考慮會不會損害到市民對自己或其同道人的支持。所以兩辦出聲明,他們的喉舌跟着喊打喊殺,甚至傳出風聲說政府會DQ郭議員,其實都在透出訊息,說明跟着下來政府要如何處理這個議會及9月份的選舉。

北京及特區政府現在已不介意撕爛面皮,似乎是要把立法會變成橡皮圖章,把這個民意機關打殘,要令立法會成為配合政府的假議會。原來的選舉安排及構成方法,其實已令立法機關陷於一個半殘廢狀態,但在賣相上還叫可勉強欺騙一下別人。現在這一屆議會,政府DQ了部份議員,已是以極之獨裁的方法否決了部份市民的選擇。如果連向建制傾斜的選舉,政權都可用行政權力否決,其實就是把市民僅有的權力都奪取。事後政府還透過人數優勢修改了議事規則,令議會作為一種解決爭議的工具也進一步受到破壞。

9月重施DQ故技

兩辦的聲明殺氣騰騰,加以無中生有說自己有權監督,特區政府又打倒昨日的我,都說明當局不惜用各種手段摧毀立法會這條民意防線。就算現在仍未動手,9月份的選舉,政府就大條道理利用選舉主任那份確認書,指某些議員在任內涉嫌「公職人員行為失當」,違反當初宣誓承諾。反正這些都是子虛烏有,政府及選舉主任的裁決無需實在的證據。去年11月區議會選舉時,有選舉主任遲遲不肯DQ黃之鋒,政府就索性連選舉主任都換掉。

今年9月的選舉,政府會以同一策略來DQ更多人。面對民主派有機會達到35+這個目標,政府大抵已計過條數。因為比例代表制的選舉方法,在地區直選中建制派輸極有限,絕不會像去年區議會般全面執包袱。只要政府進一步濫用DQ,在功能議席中保得住原有的席位,又多取幾個過往由民主派幾乎穩奪的位置,那民主派要在議會中反底的希望就變得十分渺茫了。

而且就算暫時不出手DQ郭議員,政府都可以透過操控立法會秘書處、法律顧問、保安組,讓建制派議員非法奪權,完全不需理會法理依據。民主派議員要進行司法覆核或尋求更有權威的法律意見,做得來時已經是明日黃花。政府就是不介意打茅波,反正球證都是自己人。

至於建制派那些奴才,只要政府在9月份幫手吹黑哨,他們就很有機會維持住在立法會的大多數優勢。因此,既然佢阿爺吹雞,他們還是不介意繼續醜陋,玩幾日前那種非法奪權的手段的。

對於追求制度保障,強調有規有矩,要求公平透明的大部份香港人,面對的就是這一個醜陋的現實。這樣說,不是要對9月份的選舉潑冷水,而是希望各界更加警惕,更加不要氣餒。只要一息尚存,只要繼續有空間,沒有人有權放棄。而面對政府不斷打茅波,面對他們不理賣相地破壞香港的制度,香港市民就更加要珍惜及善用自己手頭上僅有的權力,作持續的抗爭。有心人也應該放下分歧,為9月份立法會選舉爭取最大的勝算,繼續捍衞立法會這個民意平台。面對的挑戰固然艱巨,但未知的將來仍然是一個懸念,不容我們輕言放棄。
鍾劍華
香港民意研究所名譽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