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
昨天跟兄弟們回到老家處理一下事情,第一件是把失修一段時間的灌溉喉管修復,第二件是拜訪一直租田給我家耕作的村中長輩,轉眼住進這木屋四十年,現在父母親都不在了,但依然留下數十年的人情連繫。租地給我一家的村民叫「三叔」,跟先父很有交情,當年我爸拖着妻兒,倉皇來到這條村子想耕田混口飯吃,三叔就讓我家在他的田地上耕種,也不要交甚麼租金,跟我父親說只要好好扶養孩子長大便成。我家以後也是象徵式的每年交一點租,三叔其實也不在意租金的事。這一次是我家父母不在之後,第一次由我們拜訪三叔,他顯得特別高興,大談從前的故事,原來他當過兵打過仗,走過大陸跑過南洋,是一名老派的江湖仔女,講的是人情義氣,對漂泊的人特別關照。
文革逃難 父來港當農夫
我一家是在1972年來到香港的,父母雖然是小知識分子,在家鄉當老師,但因躲避文革而來到香港謀生,學歷不承認、語言又不通,最後揀了香港的「鄉下」耕田,一耕四十年。父親初到香港時舉目無親,帶着三個小孩在大埔的水圍住了一陣子,當過戲院帶位、搬運燒臘,但工資微薄,一直想找一份能養家的工作。見到水圍的農夫自耕自足,每天把種出來的菜拿到市場賣便成,不用多說話交際就能賺錢,便四處打探那裏有農地可耕作。那是新界最多人從事蔬菜耕種的時間,父母輾轉要到最邊境的打鼓嶺,得到三叔的幫忙才找到農田當起農夫來。
四十多年前的北區鄉村仍未被名為「發展」的怪獸侵佔,連綿阡陌、溪河清澈、夜星明亮。除了有好山好水好風光,村中也人口眾多,貧窮的農民在田間勞動工作,他們的小孩則在山野遊蕩。每條村子都有一、二間由鄉中父老掌管的士多,供應柴米油鹽、汽水零食,也是大家打麻雀玩紙牌,聚集交流的空間(說是道非盡在於此)。跟現代的社區概念大大不同,因為工作、學習、社交、玩樂、消費大多在村中發生,到粉嶺的聯和墟、上水的石湖墟已是「出城」的舉動,村民的生活真的是非常非常單純的。
巨額利益 蓋過人情義理
中國自古有「皇權不入村」或「皇權不出城」的說法,意思大概是指官府的政令人員不會派遣到窮鄉僻壤,國家的法令便難以在村中嚴格執行。村子的規矩是由兩個元素去限制的,第一就是傳統的中國文化道德規範,如「長幼有序」、「兄友弟恭」、「和鄰睦里」的傳統教化,令鄉下人能老老實實地過日子;另外就是對長輩的尊重,每條村都有不少長者,無論貧富大家都會特別禮敬,而一些受過教育又或是家業較大的長者,他們每每為村民解決疑難,排解糾紛,在修橋補路時又會出錢出力,漸漸成為父老或是村長,領導大家。小時候我見村中有甚麼爭吵甚至打鬥,這些父老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去平息糾紛,除非是殺人放火等越過界線的事端,才會找來官府(警察)入村處理。時移世易,像三叔這些以傳統道德行事的「old fashioned」在村中已為數不多,房地產的巨額利益蓋過了人情義理,維繫着鄉村的宗族及睦鄰的隱形規範已蕩然無存,而「民主式」的村長選舉更混入了發展商黑勢力的覬覦,肯花錢便有票做村長,以道德服人的鄉土式中國村莊已再難以在香港找到了,只能留下些許溫暖的舊記憶。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