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專題】少年的你,注定如此收尾

【娛樂專題】少年的你,注定如此收尾

《少年的你》,的確好睇──好睇在周冬雨,演技好過大部份同齡女演員;好睇在易烊千璽,眉宇間就告訴了你,他是對成人世界不屈的小北;好睇在攝影與美術,將破落與窮困拍出一份美,當拍埋去(成本低得多的)香港電影時,更顯亮麗。


但好睇的總和,就必然是好嗎?

撰文:月巴氏

很多人對《少年的你》有兩個事先張揚的批評,這兩個批評,無可避免構成了睇戲前的預設。

一、批評原著小說抄了東野圭吾的《白夜行》和《嫌疑犯X的獻身》──《白夜行》見諸陳念與小北的共生關係,《嫌疑犯X的獻身》見諸最後大半個鐘的扭橋時刻。

二、批評曲終人散後那個突兀PowerPoint,像宣傳片,宣揚官方怎樣針對校園欺凌問題而作出種種相關措施,措施又收到甚麼顯著功效云云。

「批評一」即使成立,也只是關乎作者操守,跟電影完成品無關,曾國祥亦不需負上任何責任。至於「批評二」,其實大家都心水清,知道是為了符合遊戲規則的舉措。我甚至嘗試叫自己扮鬼揞眼當睇唔到。

戲中,周冬雨每日被欺凌被剝削,連自己也不知道原因。

易烊千璽飾演的小北出場那一幕,他也是作為被欺凌者。

早料到噩運降臨

OK,隔晒渣了,那麼《少年的你》究竟給我看見甚麼?

看見周冬雨的陳念繼承了被欺凌的角色。原因?不知道,連她本人都不知道(但她恍如一早預料到噩運將降臨);或者因為佢天生粒聲唔出,唔恰佢就嘥晒;又或者像那個由黃覺飾演的老警話齋,欺凌不一定有原因,反正少年就是這樣——OK,當我接受,但作為欺凌者之首的魏萊,又是為了甚麼不得不(揀陳念)欺凌?冇解釋。總之,戲的開初,集中交代陳念怎樣被欺凌,精神和肉體上,講真,感覺像睇剝削片。

冗長的剝削,原來為了展示她與小北的天涯淪落兩心知,而重點是,二人地位是對等的——交代小北出場那一幕,他也是作為被欺凌者。

然後二人(例牌地)共度了一段平靜時光;再然後,(例牌地)迎來一個前所未見的劫難,迫使二人作出始料不及無可挽回的錯誤行為──錯誤,是由代表官方勢力的警察所定斷,換轉大部份同情陳念小北的觀眾,都會覺得方法不完美但可以接受……而奇怪在,當電影進入了這部份,大概還有45分鐘才完場,突然變成了一齣扭橋推理劇,刻意非線性地誤導戲內的警察和戲外的觀眾,偏偏不論警察和觀眾都心知肚明,誰是真兇誰是幫兇。

故事在末段突然變成了一齣扭橋推理劇,刻意非線性地誤導戲內的警察和戲外的觀眾。

通俗的殘酷劇情

不得不承認,那份好睇,一直得以維持,周冬雨、易烊千璽、攝影和美術都依然好睇,只是在連串通俗的青青殘酷劇情推演下,《少年的你》到最後依然keep住通俗,在大人面前承認錯誤孭起罪責(反觀《上流寄生族》,以更通俗的老千喜劇起圍,卻經過一下轉折,變成情理之內意料之外的悲劇,超越了通俗)。

容許我諗多咗,不排除這其實是個有點迂迴曲折的暗諷──在這麼一個國度,你就算有勇氣對抗欺凌你的勢力,到最後,也只能無奈承認:對抗,就是一個被定義為錯誤的行為。既然是錯,就要認錯。

即使這真的是在暗諷,也被最後那個PowerPoint徹底KO。原來我不能當鬼揞眼睇唔到,因為這個奇妙的PowerPoint充份展示了一個事實:在這個國度,再尖銳的批評再厲害的反動,都注定被扭曲成一則政治正確的文宣。

但其實,在香港上映時大可以剪一個不含PowerPoint版吧──除非連導演監製都不再信有一國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