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對某地疫情唔夠信心」 何栢良倡先向澳門解封

「港人對某地疫情唔夠信心」 
何栢良倡先向澳門解封

【肺炎大爆發】
距離連續28日零本地感染個案越來越近,來自內地、澳門及台灣入境者的強制14日檢疫措施,下月7日屆滿後會否解封成為焦點。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表示,按已公佈數據,內地、澳門及台灣的疫情大致與香港一致,本地個案大致消失,「但大家唔好咁天真以為決定純考慮科學,唔可以逃避香港人對某啲地方疫情實際情況唔夠信心」。

他認為政治應以先易後難方式,先與澳門政府商討,若雙方認為兩地疫情受控便可解封。他強調即使本月中限聚令等社交距離措施完全解封,仍應強制市民在11類高危場所及公共交通工具戴口罩。
記者:陳沛冰
攝影:王瑋彤

疫症期間何栢良常發放資訊,他認為市民有權獲得政府以外更多專家意見。

武漢肺炎爆發後,政府2月8日起規定來自內地的入境者要強制隔離14日,隨後加入澳門及台灣,措施後來延長14日至下月7日。何栢良表示,當連續28日沒本地個案,顯示本地傳播鏈已中斷,大部份措施包括限聚令等可以完全解除,但有兩項措施不可放,其中一項是邊境措施。他解釋,是否放寬邊境措施非用同一把尺衡量,必須考慮政府能否對該地方作出風險評估,以及入境者入境前14日到過的地方,疫情是否大致與香港一樣。

搭交通工具須強制戴罩

按已公佈的數據,內地、澳門及台灣疫情大致與香港一樣,本地感染個案大致消失,但放寬與否非純科學考慮,「並唔係呢啲地方數字唔可信,但係自己城市市民嘅睇法,唔可以唔理」。

澳門已連續90日沒本地個案,並進行大量測試,何栢良建議政府於解封邊境上可以先易後難方式,先與澳門政府商討,「如果澳門覺得香港數字可靠,香港澳門邊境措施大致上可解除」。他強調解除邊境措施不代表也解除戴口罩,「你去澳門都要戴口罩,澳門唔少室內場所,公共交通工具都強制戴口罩」。

香港人付出沉重代價,才能在這場疫戰小勝一回。香港與很多地方一樣,實施社交距離措施,但何栢良認為最重要是香港全民戴口罩,與很多人口密度低的地方比較,香港的確診個案更少,「香港、內地、澳門、台灣、日本、南韓已證明,對我嚟講係好清楚嘅科學數據」。

對於有些醫生或前高官指到人多地方才需戴口罩,何栢良不反對,「可能呢1%嘅人生活條件唔需戴口罩,但作為公共衞生政策,要照顧唔止1%嘅人,係要特別照顧每日逼地鐵巴士嘅人,係深水埗黃大仙出入嘅市民、長者」。事實證明,疫症爆發一個月後,政府也承認口罩有用。

何栢良可能是至今唯一公開建議立法強制市民在公共交通工具戴口罩的人,雖然不獲很多專家認同,但他至今仍維持有關建議,「如果唔強制,會令行政同公共衞生措施缺乏一致性,公共交通工具啲人肯定逼過遊戲機中心,假日好多人去完郊野公園,再上車好多時都冇戴口罩」。他認為即使連續28日沒本地個案,規管11類高危場所的措施能放鬆,但必須繼續強制在這些場所戴口罩。

疫情出現後,何栢良細讀三份沙士調查報告,不想社會重蹈覆轍。

籲勿隨便調低疫情級別

何栢良建議,政府應與業界商討加強對該11類場所從業員的監察,若他們有病徵如何盡快安排測試,以免像酒吧群組的雪球越滾越大。當再過一段時間,若他們到高危地方外遊回港,需有特別檢測安排,以及將武漢肺炎列為法定職業病,才可加強防控,避免重蹈2003年沙士的覆轍,有高官指社區沒爆發肺炎。

武漢肺炎很大可能冬天再來,港人難與口罩「割席」。何栢良建議公眾可儲備口罩及不太快過期的消毒用品,「數量合理就得,如果口罩去到正常價錢五倍,就遲啲先儲備」。政府自1月25日大年初一把三級制的疫情應變計劃由嚴重提升至最高的緊急應變級別,至今已逾100日。何栢良認為,顯示本港傳染病大流行嚴重程度的緊急應變級別不應隨便調低,「如果跌落嚴重級別,唔係特首做總指揮,由局長做,背後有人垂簾聽政,不如唔好降級」。

澳港疫情漸受控,何認為兩地有條件彼此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