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栢良這個名字,相信過去五個多月市民都不會感陌生,他的曝光及曝聲率較某些衞生官員更高。「內地疫情已着咗紅燈」、「香港已進入戰時狀態」、「今次疫情是百年一遇」、社交戒嚴措施如「七傷拳」但必須盡快推出等,經常較政府作出更早及更準確的預警。「打緊仗將軍有效發號施令,軍紀嚴,有經驗做得好,大家唔會擔心。但今次疫症好似唔係咁樣,一定要有辦法教識每個人點樣分析咩要做或者咩唔做。」他說不會對政府的抗疫表現評分,因大家心中有數。
「每有言論危及市民要快提醒」
何栢良說,自己在疫戰中,最擔心是1月底及3月中兩個最危險的時間。1月底大家對病毒認識不多,前線醫護人員非常憂慮,1月25日他在自己facebook寫上:「我支持全線封內地關。」他說「梗係有人唔happy」,但當時是非常時期,必須用非常手段,先封關讓香港內部可作應戰準備。
可惜政府拒聽醫學界意見,延至2月才封關,病毒已流入香港。一直「未醒」的政府於3月中再重蹈覆轍。何栢良形容政府要「三催四請」才對南韓、日本及意大利作出「半桶水式」封關,好多人已在無遮無掩下進入香港,引發連串群組爆發。直至實施所有海外來港者強制檢疫,香港才開始安全。
抗疫中的何栢良經常強調要有前瞻性策略,當1月底衞生署長陳漢儀還公開指除非有病徵,否則在普通社交場合不需戴口罩之際,他已做facebook直播,又拍短片教人正確購買及佩戴口罩。他曾直斥政務司司長張建宗2月時指疫情受控是混淆視聽、大錯特錯,又指政府領導層「未醒」、「日日等病毒」,是少數對政府作出嚴厲批評的專家,「因為每當有言論會危及市民健康,要反應好快提提」。
群組爆發 「一個都嫌多」
搖身變成醫學界KOL,有讚有彈,何栢良直指:「今次係百年冇遇過,我覺得市民有權攞second甚至third opinion,應該有唔同聲音。」公眾需要知道如何判斷訊息是否合理,「任何人講嘢唔可以只係睇佢身份,佢係官,佢係醫生,要睇點解佢咁講,有咩原因,有咩科學基礎。如果解釋唔到,就好似你有一個奇難雜症,唔可以因為佢係醫生,佢講咩你都信」。政府在3月底後已有進步,但過了三個月才教市民戴口罩已非最合適時機,最多人花冤枉錢在坊間買抗體測試試劑時,政府亦沒有出聲。
一直堅守社交戒嚴的何栢良笑言,直至連續28日沒本地感染個案才「引人飯聚」,之前連母親生日也沒一起吃飯。未來他最擔心仍是有超級群組爆發,「一個都嫌多,一個已經帶嚟災難」。社交平台一定有不同意見,不需太介懷,「我出街唔俾人打,就已經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