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昔日稱霸製衣採購的貿易中介人利豐(494),隨着互聯網及快速時裝顛覆行業生態,迫使其營運模式「洗牌」;管理層決定再次離開港股市場,進行「更深入重組」。十多年前曾與利豐合作的香港製衣廠琪樂時裝銷售總監李澤林(Tommy)認為,利豐生意規模萎縮,是集團之過,也是時代的「錯」。
指利豐團隊質素參差
利豐主要為歐美品牌協調與內地及其他國家廠家定單,琪樂時裝早於2004年接觸利豐,物色主要生產褸、褲、裙等梭織物供應商;Tommy憶述合作近六年,經利豐得到五至七個來自加拿大、美國、澳洲等品牌的定單。
不過,Tommy發覺利豐「跟單」小隊之間的質素甚至操守相當參差,「同我講嘅時候就話呢啲cost你可以包埋,可以報出去,但到見客時就話呢啲cost你應該自己食」,事件亦不只發生在Tommy身上,「有時我同啲做廠嘅朋友交流時話,利豐有客喎,佢哋都會話,經利豐我唔做呀」。
惟Tommy同意利豐能做好客戶開發,在網絡未發達年代,依靠利豐解決言語不通問題;但隨着互聯網成熟、行業人員進步、利潤空間縮小等改變,貿易中介生存空間已越來越細,「自從Zara、H&M出咗,令產品價錢平咗,啲嘢靚咗又快咗,咁點可能存在中間仲有一個人?又加啲錢,跟住又拖吓時間」。大品牌有能力在內地建立採購辦公室,廠家亦會將資料放上網、擺展覽;琪樂時裝現時已再無跟任何貿易中介合作。
貿易中介雖然式微,但利豐未有放棄這門生意。宣佈私有化前,利豐重組團隊,組成採購及生產平台,打破團隊之間隔膜;由於客戶關係管理改善,客戶更替逐漸穩定。同時投資數碼化措施,包括3D虛擬設計、潮流引擎、3D產品開發技術等,計劃將廠商轉為新客戶群,為工廠提供可提升營運效率服務,揚言改革將為公司帶來年值數億元新業務。利豐轉型之路成功與否仍屬未知之數,但可以肯定改革之路遙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