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專題】疫潮裏,他們仍開門營業4文青貼錢養活獨立書店

【港聞專題】疫潮裏,他們仍開門營業
4文青貼錢養活獨立書店

疫潮裏,有書店閉門停業、只提供寄書服務,亦有一些獨立書店繼續營業,全因相信網上賣書無法取代實體書店的功用。在大災難裏,人更需要閱讀和思考。貳叁書房店主Joyce的親人在疫潮初期確診武漢肺炎,令她更明白生命之無常與可貴,更珍惜能夠追逐出版夢的時光;TOAST Books店主Jerry笑言書店因為從不賺錢,疫潮不會令書店結業,他反而因為「居家工作」而花上更多時間打理書店。
記者:趙曉彤
攝影:朱永倫

Joyce尚未大學畢業,已和兩位有共同理念的朋友,一起經營書店,希望將文史哲學的書籍帶給讀者。

【開放是為了提供閱讀空間 --貳叁書房】

貳叁書房位於油麻地彌敦道,疫潮下,原本人流不絕的鬧市,變得非常冷清,而書房除了書櫃與書,還多了酒精搓手液、很多清潔劑,營業時間縮短了,進店的客人都戴了口罩,不像平日一進店便坐在木地板上,與店員和其他書友閒談。大家都保持着社交距離,令店主Joyce有點不習慣,但又覺得書店終於成為客人靜靜看書的空間,也是一件好事。

貳叁書房開業半年,三個店主都是廿一、二歲的年輕人,Joyce即將大學畢業,正煩惱着疫潮裏畢業可能很難找工作。她視經營書店為一份責任,認為必須找一份全職工作,才能養起書店。半年前,反送中運動極為熾熱,彌敦道多次成為衝突現場,三個店主堅持如期開業,認為如果在最難捱的時光都能生存,以後是怎樣也能生存。

沒料更難捱的日子轉瞬來臨。疫症衝擊,書店的營業額大減,有書店暫時休業。三個店主也曾因營業額和員工安全而考慮休店,最後只減少了開放時間,希望仍提供空間予人閱讀。Joyce表示,如果疫情越趨嚴重,也會考慮休業。

貳叁書房位於油麻地,店主希望能在這個城市中,提供坐下來看書的空間。

做兼職交租 推廣文史哲書籍

少了人到書房購書,但仍要繳付租金與各種開支,他們嘗試在網上列出部份書籍的簡介、推介原因和價錢,意外引來不少查詢,他們開始在網上賣書,每天也有不俗生意額。總有辦法渡過難關,如果日後又更難捱,可能就再辦一些網上活動以吸引讀者。

三個店主都是打工養書店,大學生Joyce身兼多份兼職,在學業、兼職和書店裏努力取平衡。開書店,原本是另一店主Sherry的夢想,Joyce認同香港應有一些給人安靜看書的空間,類似台灣的咖啡店,一聽見Sherry的計劃,立即答應參與。她年輕,認為「無嘢可以輸」。她的夢想本來是做出版工作,現在,她正以書店名義籌劃一本文學雜誌。

書店的選書以文史哲為主,且擺放了很多香港文學出版物,Joyce表示:「我有諗住普及香港文學,呢度無投資書、煮食書,唔希望係有好受歡迎嘅書,而係想賣我地覺得你應該要睇嘅書,所以就咁樣選書畀人睇,都幾偏心。」

親人染武肺 重新思考人生意義

Joyce並沒有把開書店一事告訴家人,母親是看了報紙訪問才知道女兒用盡積蓄來開書店。母親潑她冷水:「遲早呢度會轉做補習社。」Joyce表示:「賺錢就唔會開書店啦!」

疫潮除了令店舖生意受影響,也令Joyce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疫潮剛開始,她的婆婆就確診了武漢肺炎,婆婆是在工作期間受感染的,而當時她與家人、甚至醫護人員,也不確定這種病毒到底有多嚴重。婆婆是照顧她長大的人。她看着隔離病房裏病重的婆婆,不斷想着:「點解人哋食野味會關你事?」

她不明白為甚麼做壞事的人沒有報應,沒有做錯事的人卻被懲罰。「我平時都幾樂觀去睇好多事,覺得有咩解決唔到?原來真係有多嘢解決唔到,屋企人好重要,但原來有好多嘢又無能為力。你嗰時除咗求神拜佛,係無辦法做其他嘢。」

婆婆染病令她陷入了很深的絕望,後來婆婆康復出院,她的情緒漸漸平復。城市失常,生命無常,她惟有更珍惜所擁有的每一日,更努力經營書店、出版雜誌。

【與客人交流藝術 --TOAST Books】

兩年前,Jerry決定要開一間專賣哲學與藝術書籍的書店,他希望書店毗鄰藝術空間,於是選擇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附近的地舖開設書店TOAST Books。地舖面積細小,裝修簡單,只是在地板鋪了水泥,再在牆上塗了白漆,店裏也只有幾個簡單的木箱、木櫃用來放書,卻保留了一張長椅供顧客看書用。

Jerry希望這間書店是閱讀與交流的空間,從開業首日便不打算賺錢,營業額最高的一個月,僅差幾百元便夠交租,他歡天喜地,笑言正因為由始至終都沒想過書店會賺錢,所以疫潮令生意更少,也不會倒閉。

Jerry有感香港經營銷售藝術書的書店已所剩無幾,希望開店讓大家思考藝術。

讀藝術 培養自我表達能力

專賣藝術與哲學類書籍,是因為他從前修讀藝術與哲學時,發現在香港很難找到相關書目,而從前在港經營的藝術書店也一間接一間倒閉,同時,他開始教學,希望修讀藝術的學生不要只視藝術為興趣班或工藝,希望學生擴闊知識面,並認真思考藝術,這些都是他開書店的原因。「我覺得如果一個城市,連一間賣藝術書同哲學書嘅書店都容納唔到,太令人失望,咪試吓得唔得囉。」

他覺得香港的價值觀單一,教育如同職業導向,他讀藝術時,別人只會問他讀藝術可以找到甚麼工作,「等於你唔應該問上體育堂會搵到咩工,體育堂就係希望你有一個健康嘅體魄,健康嘅身體可以搵到咩工?我答唔到你,但你問吓邊份工係唔需要一個健康嘅身體?哲學就係你有一個健康嘅思維,藝術就係你能唔能夠表達自己,對我嚟講,呢兩科係重要嘅科目」。

他形容書店顧客就好像到超市選購日用品一樣,最初目的是進超市買一卷廁紙,卻因為在超市逛了一圈,而買了其他需要的東西回家。他希望顧客最初也為一本書進店,卻因為在書架瀏覽而帶走其他好書。而他則會一星期駐店一日,另外的日子則是家人駐店,他和家人都樂於與客人交流,交流,是書店最重要的一環。

所以他從未在網上買書,如果客人因疫情而要求寄書,他可以配合,但他覺得網上書店就是把書本變成很純粹的買賣關係,而他比較舊派,覺得書店應是可以坐下來看書、互相交流的實體空間。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Jerry指中共好像代言了中共及中國文化,但其實應重新檢視中國文化到底是甚麼,不應因政權放棄二三千年的文化和身份,應向對方取回話語權。

牟宗三《時代與感受》Jerry表示這本書不算很學術,而是牟宗三於大時代裏的觀察,如當時的政治、知識分子、中美關係等,所說的「大災難」時代可作為現在香港的借鏡。

朱光潛《談美》Jerry稱這是二戰間,朱光潛寫給年輕人的一本書,在亂世的年輕人受到很大衝擊,這本書卻提點讀者不忘藝術與美學,不以單一價值觀衡量人生。

理性生活抗暴政

租地舖,是因為地舖的能見度較高,甚至吸引附近街坊問他在賣甚麼書。雖然地舖也有很多古怪的事發生,像訪問那天,他放在舖外的郵箱就被偷走了,「擺喺度兩年,搵索帶索住,要cut開好幾條索帶先可以拎走成個信箱」。這裏又不時水浸,下大雨前,他要把所有貨物都放在高處,待水退了,他又要回來清理地面。

疫潮期間如常營業,甚至因為學校轉為網上教學而多了時間在書店,他笑言店舖從來沒有很多人流,而因為疫情沒有禁止工作,始終有人在上班、下班時,會想來買一買書,他只需要增強清潔便可。

他表示,書店的日常就是一個很安靜的空間,沒有甚麼戲劇性的事發生,不像這個城市,自去年6月開始,所有難以想像的事情都發生了。社會不穩定,他的心情也不穩定,最初還是會影響到書店的營業時間,但後來,他認為對抗暴政與疫症的最好方法,就是保持正常生活,「其實所有暴政,基本上就係透過意識形態,希望改造你嘅生活、改造人嘅思想,你只要保持返理性上平常嘅生活,其實就係最好嘅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