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持續走向全面對抗,兩國關係最緊密的經貿是最後壓艙石,對年初簽署的中美貿易第一階段協議執行情況評估,成了阻止兩國走向全面衝突的最後煞車片,全面執行協議又是各自自身逼切需要。
5月8日,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許多國家最近的經濟數據低於IMF對2020年經濟萎縮3%的悲觀預測,並呼籲中美貿易戰休戰。受疫情影響,中國一季度經濟萎縮創近30年最大跌幅,美國就業崗位出現了自大蕭條以來的最大月度降幅,上個月的失業率飆升至14.7%。白宮說,5月份的失業率可能會達到20%。
美國總統特朗普威脅要通過徵收新關稅或其他措施懲罰中國對疫情的處理,並在周五暗示他可能會終止第一階段中美貿易協議。不過,特朗普也曾多次公開表示看中國的執行情況。美中高級貿易官員8日表示,他們將推進落實第一階段協議。一些觀察人士說,中國承諾購買美國商品的速度遠遠落後於實現第一年增購770億美元所需的進度。
對於美國急欲中方加速完成第一階段協議、兩國經貿硬脫鈎難免對經濟雪上加霜。首先,農產品要快速去庫存。美國是農產品出口大國,雖然聯合國等機構發出世界糧食危機警告,美國不存在糧食不足危機,由於世界各國閉關,美國農產品滯銷問題嚴重。其次,美國需要石油去庫存。疫情和產油國內訌造成油價暴跌,甚至出現期貨負37美元一桶的歷史,儲存石油成本比石油本身更昂貴。其三,產業鏈轉移因疫情受阻,短期內難以離開中國製造。其四,金融脫鈎累及自身,無論是各種基金從中概股撤出還是嚴查在美上市中資公司,也會對美國投資者造成傷害。其五,中美貿易協議徹底撕毀對美國股市會造成二次傷害。
兩國鷹派改口風
大量進口美國產品是中國生存之所需。中國糧食需要進口,美國農產品品質好價格低。石油從美國進口可以拉低油價,海關總署公佈的1到4月原油1.7億噸,進口均價為每噸2,906.7元,折合成每桶56美元左右,而國際油價3月以來大多徘徊在30美元之下。對於不可替代的美國高科技產品進口自不待言。中國企業海外直接融資最主要的管道一個是香港,一個是美國,總不能自己把所有管道完全焊死吧?至於當前中方採購美國商品速度不達標,完全因為疫情「不可抗力」所致,相信可以獲得諒解。
疫情爆發後,中美民粹主義氾濫,有失控風險。作為最大苦主,美國各種報復中國聲浪高漲,有主張取消中國國家主權豁免權、甚至沒收中國政府持有美國國債;更有強硬派要求凍結國企在美資產,甚至沒收官員海外資產等。如果特朗普政府照單全收,兩國關係極有可能走向新冷戰,甚至熱戰。
五四前夕,美國副國安顧問博明中文演講中除了闡述五四精神,更是對貿易問題和急速倒退的關係踩煞車。他說,美國不考慮因新冠疫情對中國採取懲罰性措施。「特朗普總統正在做的是繼續執行他已經在執行的政策,即與中國建立對等和公正的關係。不再是因為希望中國實現自由化,而允許他們利用我們的關係。」其後,另一強硬派,國務卿蓬佩奧表示「公平條件和在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做到的對等。」
中國軍方鷹派代表人物喬良和智庫成員閻學通都曾是武統台灣鼓吹者,卻口風大變,強調國力遠不及美國,另一戰狼級的軍事評論員房兵改口說跟美軍差100年。另一方面,《環時》總編胡錫進表示要增加核彈頭到1,000枚,外交部發言人說這是胡總編的「言論自由」。前者體現不願打;後者體現不怕打,展示核威懾。
今年是美國大選之年,疫情加之經濟和金融市場下墜對特朗普絕對不利,他需要中短期維穩,也是胡總編之流所言美國沒有所謂的「制度優勢」所致。
賀江兵
中國金融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