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老院禁訪女兒隔窗探母:望見就心安

安老院禁訪
女兒隔窗探母:望見就心安

「你掛唔掛住我啫?」「掛你做咩?掛又點唔掛又點?」「咁即係掛唔掛啫?」「掛囉…」抗疫百日,疫情稍緩,安老院實施的「禁訪令」稍稍放寬,自一月底疫爆後與世隔絕,89歲的「肥媽」區惠英,這天與女兒終可見上一面。拿着枴杖步出院舍外的小花園,久別重逢的兩母女,沒情深擁抱沒滿口我愛你,安老院一角陽光燦爛,樹蔭下是隔着口罩的溫馨「鬥嘴」。每次離開,女兒又總得和媽媽隔窗遙遙揮手:「見到佢(媽媽)識得自己行去窗度,起碼安心啲…」

武肺疫情有緩和迹象,限聚令逐步放寬,現有700多間安老院住上逾7萬長者,部份在封院多月後,亦趁疫情穩定加上母親節,在做足防疫措施下有限度放寬探訪,位於薄扶林的竹林明堂護理安老院,是其中之一。安老院位於沙灣徑,交通不便但環境清幽,附近是兒童醫院和復康院,斜坡上就是大片墓地,一條路,見證生老病死。喜歡跑步行山的她,這天就坐巴士到附近,再徒步20分鐘山路到安老院。

疫潮下,安老院自1月底開始封院,久別重逢的梁氏母女,兩隻手緊緊挽着,盡在不言中。

山長水遠只為揮揮手

「以前我仲會同佢行去隔籬醫院餐廳,大家一齊食吓早餐,喺院舍食得多都會悶呀。又會過對面行吓海旁,嗰條長堤好靚好舒服,當係出吓街,之前體力係好好多。同埋你同佢講嘢,都感覺到佢個人躁咗。」女兒梁小姐說,曾幾何時,每天來院舍陪媽媽散步,成了習慣,但一場疫戰,屬於母女倆平靜時光,一夜間改變。「初一食完飯,初二院舍已通知封院,話暫時唔可以探…」當日就趕來安老院,趕最後一刻為媽媽打點:「如果我喺度,天氣轉要執衣櫃,將啲夏天衫放落下面,等佢方便啲拎。仲有佢張枱成日鬼咁亂,你要幫佢執…」

2003年沙士,本港有近百名居住於安老院的老人受感染,最終導致57名長者死亡,吸取當年慘痛教訓,自疫症爆發之初,未等政府建議,公私營的安老院已高度戒備,與公立醫院看齊謝絕探訪。

梁小姐過去3個半月,望穿秋水,就只能這樣和肥媽遙遙見面。

不過梁小姐仍堅持一星期來兩三次,帶點食物託職員送上去。肥媽住3樓,梁小姐又會打電話叫她行到窗邊,在地下和她揮揮手。「見到佢識得自己行去窗嗰度,起碼安心啲,叫做識行識走先啦。」

五兄弟姊妹之中排第三,退休前從事教育工作的梁小姐,自言由小到大從來不是唯命是從的女兒:「以前你叫去東,我一定去西。」但這個總愛駁嘴駁舌的「頂心杉」,卻總將肥媽的大小事記在心頭。

肥媽就像上一代典型的基層媽媽,捱過苦,強悍有主見,口硬卻又心軟,小時在鄉下耕田,到來港生活,大半世為口奔馳,做過酒樓、工廠和洗衣舖,而做得最耐的一份工是搓香(造線香),常常去佛堂,因而與現時住的安老院結緣。

「我唔敢講自己孝順,只係做應該做嘅嘢,做咗安心啲,其他兄弟姐妹都好錫肥媽,只係住得比較遠,𠵱家唔可以探,住天水圍,坐兩個鐘車過嚟只喺樓下揮吓手,真係唔係好值,咁我就做代表先」。往年的母親節,都是一家人趁星期日食餐飯當慶祝,如今能見上一面已不容易,「我同所有香港人一樣,希望疫情快啲過去,到時安老院可自由出入,大家可以重過正常生活就好。」
■記者呂麗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