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先生說,蘋果告急後訂閱量微升3萬,終回到60萬心理關口,但距離收支平衡仍差30萬。如何是好呢?
從某角度看,60萬不是小數目。蘋果日報史上單日最高銷量,在1999年創下,當日銷了537000份;2008年蘋果每日平均銷量則是30萬份。今天流行免費報紙,蘋果收費也有60萬訂戶,差不多香港平均每10人就有1人看蘋果,還算少嗎?告急後只微升3萬,表示宣傳已達飽和點,告急牌再打下去非但沒用,更可能適得其反。
從另一角度看,60萬確實不似預期。去年區議會選舉非建制選民,共160萬人,即是說,香港有100萬個立場同樣反建制的成年人,不願意付錢支持蘋果。反建制不代表就要支持蘋果,正如黃絲不一定幫襯黃店,此點不言而喻。也有可能是一家人即使都看蘋果,卻沒有各自訂閱。
蘋果救亡似乎只有兩個方向:一是增加訂閱量,吸納那100萬個潛在客戶,二是提供收費較高的訂閱選項,讓某些(不是一刀切加價)現有客戶多付點錢。但無論哪個方向,前提都是蘋果必須「增值」。根據我的網上觀察,以及讀者要求我反映的意見,「增值」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是八卦式公義,二是國際文宣線。
叫八卦式公義也好,公義式八卦也好,重點是娛樂新聞政治化,或政治醜聞娛樂化。這應該是蘋果的老本行。我不否認阿嬌離婚或暗星劈腿仍有龐大點擊率,但請留意:這種新聞不會帶來更多訂閱,也不會令現存客戶樂意多付一點。踢爆警方高層僭建,追蹤政治人物醜聞,才是今天香港人最想看的新聞。
蘋果照妖鏡應該放大的,是董建華戴口罩飲水的醜態,而不是周海媚老去的素顏。當年令藝人聞風喪膽的狗仔隊,香港人終於有任務給你了,那就是踢爆合法恐怖分子的臭史。所有犯眾憎的政治人物醜聞,不管是僭建、通姦、偷睇阿婆沖涼、推阿伯落海,抑或強姦隻豬,我們都要看。娛樂版也應該「用政治綁架娛樂」,重點報導撐警偽人醜態,好不好?
蘋果搞國際文宣線,是財經界KOL渾水叔叔的建議,我認同。蘋果要撐下去,90後和00後將是越來越核心的讀者群。但對於伴隨互聯網長大的幾代人,蘋果這類傳統媒體真是out到不能再out。要跟他們connect起來,蘋果必須做一些年輕人渴望做到,卻力有不逮的事情,才能真正獲得他們的認許。
蘋果若開闢國際文宣線,把所有juicy的本地新聞譯為英語,在另一個免費網站發放給外媒,那麼香港的荒謬日常,如法官郭偉健的「高尚情操論」、藍絲大狀陳文慧冒充英國律師、陶輝躲在公廁逃避記者,甚至那條在法國教書的美國學棍公然誹謗袁國勇,都可第一時間推到國際。這樣做不單符合新一代客戶的期望,更可瓜分紅媒南華早報的半壁江山。
成本方面,由於主要做新聞翻譯,正常來說是不高的——你讓支持這計劃的訂戶每年多付500元,相信也其門如市,可用來拉上補下。十多年前,專門翻譯中國新聞的博客EastSouthWestNorth Blog,吸引全球外媒注目,博主只有一個人,就是黎生和我都認識的宋以朗Roland Soong。可見能力夠高的話,一個人就足夠開一條國際線,何況蘋果這種大公司?國際文宣網須免費開放,但可兼有針對香港市場的收費內容,如中英雙語新聞、英文名家專欄、英文KOL教學之類。畢竟,很多人仍喜歡學英文。
當然,誰也不能保證外媒會關心香港。然而國際文宣成效如何,並非重點,重點是:有多少香港人期待蘋果這樣做?去年抗爭運動的精神,是「盡做」。盡力做了而失敗,也勝於害怕失敗而不做。以上建議好不好,其實不用信我或渾水,應該信數據。
蘋果是擁有60萬訂閱戶的大台,做市場研究簡直得天獨厚。向每位訂閱者發一份問卷,問他們是否認同蘋果做國際文宣、認同的話又願意付多少錢支持,不就一清二楚嗎?以後蘋果一切革新增值,都可利用這種調查研究廣納民意,由下而上推動,讓每個讀者都有份參與,令報紙成為「共同志業」的一環,不但符合民主理念,也是敲得響的生意經。台灣的唐鳳推動社會進步,也是走這條IT民主路線,蘋果完全有能力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