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牛於90年代兩度3連霸,都由積遜領軍,同以佐敦和柏賓為核心骨幹;八年間其他成員當然有變,但也不難看出其組軍方程式是同出一轍:佐敦和柏賓之外,鐵三角中必包括一名工兵味較重的大前鋒,首次連霸是格蘭(Horace Grant),之後就換上了洛文(Dennis Rodman);三角戰術着重分享球權,但中鋒始終持球時間遠遜後場球員,亦少有作得分重心,這位置則由卡特萊特(Bill Cartwright)換成朗尼(Luc Longley);佐敦和柏賓都可兼任1至3號位,故此陣中控球後衞的角色並不鮮明。可是兩次連霸之中,恰巧都有一名白人後衞為奪冠作出重要貢獻,準確點說,是兩人都曾於總決賽中射入關鍵致勝球助球隊封王,他們是柏臣(John Paxson)和卡爾(Steve Kerr)。
1993年的總決賽,當時領先場數3:2的公牛於第6回合正落後太陽2分,時間還餘下14.4秒;面對贏波捧盃,輸波打第七場的處境,任誰都知道皮球會落在佐敦手上;特別第4節公牛共得9分,全由佐敦攻入。
佐敦引球推進,把球傳給跑上高位接應的柏賓;柏賓接球後再往籃框進攻,在引來防守之後就交給於低位的格蘭。當時格蘭其實已有足夠空間投籃,但他卻作出一個價值連城的one more pass:把球傳給位於三分線外、完全無人看管的柏臣;柏臣不負眾望,射入一記清脆的三分球,令公牛反勝兼奪冠。
至於卡爾那一球則可能更為球迷熟悉。97年的總決賽,公牛同樣領先場數3:2,於第6回合與爵士打成86平手。差不多的情節再次上演,佐敦引來雙人包夾,就把球交給走空了的卡爾;後者一劍封喉,成為公牛王朝的其中一個標誌性畫面。
於關鍵時刻起手,壓力之大實在難以形容。在後來的紀錄片中,見卡爾曾於暫停時主動向佐敦請纓,說如果球來到他手上就會預備好,結果說到做到,見其強悍心理質素。見柏臣和卡爾於重要關頭的表現,就不會對他們於退役後擔任球隊領導角色感到驚訝。別再為自己是否主力懊惱,不如擔心當機會來到時,你做好當主角的準備了嗎?
伍家謙
多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