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蘋果樹下》 - 沈西城

追憶《蘋果樹下》 - 沈西城

看到黎智英先生網台呼籲,《蘋果日報》告急,乞賜援手,很感唏噓,眾志本成城,港人獨非是,你為他們發聲,為他們奔波,難望感恩圖報,寧可喝咖啡,不願花錢買報、訂閱。喉嚨喊破,略有小成,不外回升三萬,遠距理想。你花五億五千萬救亡,干我啥事?我上網看我的免費報,不花錢,樂在其中,嘿嘿!香港人呀,哪會知道《蘋果》一旦守不住,何有處所訴心聲?或許閣下甘當啞巴,那我無語可言。打九五年六月二十日創刊,我便成《蘋果》讀者,後有幸成為其中一顆小豆子,舞弄筆桿,抒寫掌故,倒也逍遙。二零一四年我正式成為《蘋果》專欄作者,在此前純屬投稿性質。因看到台灣學者楊照先生在《蘋果樹下》記述松本清張,齒及在下,一時技癢,投小文《松本印象記》給董橋兄,幸獲發刊。從此源源不絕,除述胡金銓一文,說的人太多,社長扣下不發,悉數見報。八年未動筆,佶屈聱牙難免,苦思莫得寸進,偶看董橋文章論為文之道在於細緻用心,頓悟前非。董橋跟梁實秋相近似,倡議文章去掉虛泡囊腫,只剩筋骨,廢話少說。近日有友問寫作,我僅回以四字:「盡量簡潔」,別以為易,簡潔最難。

《蘋果》輝煌時,日銷三、四十萬,今非昔比,仍有十萬,不俗耳。我愛看《蘋果樹下》,名家紛陳,董橋、李歐梵、劉紹銘、蔡登山、余英時、許禮平……不克盡錄。其中,天津張傳倫先生為楊蔭榆校長辯誣,力陳魯迅尖酸刻薄的鴻文,尤其珍貴。由於受周先生影響,世人多以楊校長是一個妨礙自由的潑婦,讀畢此文,方知是氣節凜然,力抗日寇,捨生取義的英雌。文人刀筆,毀人清譽,殊可恨也。因念《蘋果樹下》,專欄取名《蘋果花開》,滿樹玲瓏光,新秋著紅妝;纖手枝頭摘,急邀君先嘗。溽暑苦熱,藉此詩聊以寄意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