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文《香港、臺灣都確診了》談到現代漢語「確診」一詞,指出中文應作「診斷」或「斷症」。有朋友不以為然說:「『診斷』雖有『判斷』之意,惟判斷未必正確。而『確診』則應是『正確診斷』。」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請先看香港偽政府三月二十九日新聞公布:「一名警員初步確診二零一九年冠狀病毒症。」又請看《大公報》二月十七日一段報道,標題為「威士特丹號首確診,柬疑大馬誤判」:「威士特丹號郵輪上一名八十三歲美國籍乘客經馬來西亞衞生部確診,後在柬埔寨檢疫,確認無恙。」既曰「初步確診」,就是未能確定;即使確定,也未必正確,否則那八十三歲「確診」乘客怎能無恙。
《民國演義》第二十二回說林述慶之病:「確係痘症,多人診斷,絕無異詞。」診斷而無誤,中文會另加說明,如「確係痘症」等,不能把「確係」、「正確」、「診視」、「斷症」等都縮成「確診」二字。現代漢語之縮略詞,十九縮略得可怕,什麼「企跳(企圖跳樓)」、「間封(間歇封閉)」、「××辦(辦公室)」、「降準(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等,不勝枚舉,讀得人夢夢查查。現代漢語似乎不是以精簡見稱的。
除了既不確定也不準備的「確診」,現代漢語人還有確實保不了的「確保(ensure)」。一月二十五日,香港偽長官鄭月娥就說:「政府會和供應商合作,確保口罩穩定供應。」但香港還是口罩奇缺,「確保」云乎哉!鄭月娥不可能懂得說「務求口罩供應穩定」。事實上,中文今日還有幾人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