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初期,沙士經驗令港人不信任土共政權發放的疫情消息,因而港人自救,搶購防疫物資和糧食。市民不認為政府會以他們的利益為施政依歸,造成彭博評論中的「失敗國家(Failed State)」。政府失信於民,處理武漢肺炎和反修例運動的手法只是近因,遠因是港府多年來施政都欠缺問責制度和透明度。主權移交23年,港府成為跛腳政府,考慮配合中共發展多於港人利益;問責官員淪為扯線木偶,問責北京多過港人,施政非為市民百姓,官員因此亦深明凡事難以開誠布公,所以對公眾事事隱瞞,經常以「行政需要」含糊其辭,施政不明不白。
港共政權誠信破產,仍在公眾未知情下決定大灑220億元公帑作「主權基金」投資:本年發表的《財政預算案》中,政府決定接受專家小組的意見,調動10%的外匯儲備作「香港增長組合」投資方案。但整個投資方案,無論是專家諮詢小組的組成方式、委員會的遴選準則,還是投資組合的公開內容,均欠缺透明度。面對議員質詢時,政府亦只是照本宣科,整個「主權基金」神秘如CSI口罩的去向,詳細資料「不便透露」。
閉門造車 持份者關係撲朔迷離
政府從沒有打算諮詢市民意見,全盤閉門造車。四位被諮詢的專家中,三位有政協背景,劉遵義和馮國經均為團結香港基金的副主席,此基金會曾在林鄭提出明日大嶼計劃前「神預言」提出「強化東大嶼」的填海方案(亦有報道指部份成員為填海承建商的高層);二人同時擔任中美交流基金會的理事職務,該基金會被美國國會點名為中共統戰工具,作海外政治宣傳。前特首兼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同時擔任這兩個基金組織的主席,耐人尋味。各持份者的關係撲朔迷離,港府以何準則去遴選諮詢對象,市民實在無從得知。
在這情況下,「增長組合」的決定引起公眾疑慮在所難免:運用公帑方面,提供意見的專家會否涉及投資項目的利益衝突?「與香港有關連項目」的定義闊度堪比煽動罪,建議的投資方向是否掛羊頭賣狗肉,市民繳稅變相注資大灣區?公帑投資的項目,獲聘的又是否本地僱員?220億投資在新經濟科技項目,實質受惠的是被投資者還是香港市民?市民真正能受惠的又有多少?而在政府運作方面,遴選的專家為何常有相似背景?施政的主導權是歸於現屆政府,還是某人、某組織?相同的面孔為何在政府就政策做諮詢時「老是常出現」?
若然投資項目是中國的新經濟項目,其股價上的升幅代表必然是市民受惠嗎?中國品牌驕傲、震撼美國Starbucks的瑞幸咖啡,成立後兩年打進美國納斯達克,國內分店數量超越Starbucks,卻被踢爆大約22億元人民幣的業績數據造假,一夜之間股價急挫80%。若然沒有足夠的透明度,公帑便有可能投資於此類項目,怎叫人不擔驚受怕,午夜夢迴最怕聽到國內市場的負面新聞?
再者,在欠缺透明度下推行的政策,市民難以追究責任。專家建議「香港增長組合」成立五年後才開始披露回報,更特別提及政府應「鼓勵市民着眼於此組合的長遠回報而並非首幾年的表現」,即我們最快在2025年才能夠初步得知這220億元的「投資」是賺或是蝕。屆時事過境遷,連當天就此問題被質詢的劉怡翔今天也已成歷史,現屆這個「失敗政府」如何擔保投資不會石沉大海,並會為此負責?董建華領導的數碼港科研投資變為地產項目,他現在仍能在政府背後呼風喚雨,市民奈他不何。今次,我們再次被政府蒙眼脅持,被迫「摸着石頭過河」。
「Governance requires transparency, good governance requires full transparency, full disclosure.」2017年,批評時任財政司長透明度不足,特首候選人林鄭月娥如是說。
郭家麒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