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虎門大橋前日出現驚心動魄的「波浪型」上下晃動,當局需要緊急封閉,雖然官方專家組說已找到異常抖動的原因為水馬放在護欄旁阻礙通風,導致橋身與特定頻率的風產生「渦振」這一共振現象,但移走水馬後,大橋至昨日仍然出現震動,震足一整日。專家組表示有可能是「慣性」導致大橋持續震動,但也有內地的著名橋樑結構專家認為前後的渦振沒有直接關係。本港資深土木工程師倪學仁對本報表示,擔心大橋的材料已受損傷,促當局盡快仔細檢查,「下次再有這樣的風吹過來……你吹一次不斷,不代表吹十次不斷。」
根據虎門大橋管理中心的《主橋抖動情況記錄表》,虎門大橋前日3時許開始出現不尋常震動,但是幅度強弱不同,隨後大橋實施雙線封閉,移走護欄旁的水馬,一直到晚上7時許,大橋突然又再出現異常震動,並在昨早至下午,依然能透過肉眼觀察到橋面間歇上下晃動,當中震幅較強的包括介乎早上8時35分至12時20分,以及下午4時20分後。交通運輸部針對事件派出專家組到場視察。對於被指是「元凶」的水馬被撤走後,大橋依然出現晃動,虎門大橋大修辦公室副總工程師張鑫敏表示,在清理水馬後,渦振就小很多,仍有抖動可能是慣性的原因,渦振會慢慢自動消除。不過,著名橋梁結構專家、國際橋梁與工程協會主席葛耀君就認為,後續的渦振與一開始的渦振沒有直接關係,目前已安排儀器觀測數據。
香港資深土木工程師倪學仁則對本報表示擔心,因為持續抖動可能是部份材料已經進入「塑性(Plastic deformation)」,即材料受到超出負荷的外力而變形,「整個軟了,所以就有少少風都會震。」他促管理人員應立即檢查大橋的材料有否出問題,因為這樣的情況可大可小,「下次再有這樣的風吹過來……你吹一次不斷,不代表吹十次不斷,所以每次發生這樣的變形,如果到了塑性的範圍內,對鋼材的強度,就會造成很大的一個折減。」
橋經扭動 壽命或大減
廣東省交通集團昨日凌晨在事件通報中指,經專家組判斷,大橋震動是「渦振」現象,不影響後續使用的結構安全及耐久度。不過,倪學仁指,大橋的壽命「經此一役」也很大可能被縮減。他又說,本港維修橋樑時,並不會好像這次虎門大橋做法一樣,把整排水馬列滿整條橋,「換一條鋼索可能是一個很local(個別)的範圍,不用整條橋去放水馬,但看昨日的那張相,就不知道為甚麼整條橋都有水馬。」
他又稱,橋身兩邊全擺滿水馬的話,有機會讓風產生漩渦,有可能讓大橋結構造成扭動,「你一扭動,就對結構影響得更嚴重, 一般來說,那條橋可以忍受得到的扭力是比較小,較容易受破壞。」虎門大橋前日發現異常抖動開始,已全面封閉,至昨夜截稿時仍未解封。
央視/新京報/《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