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社企為弱勢 疫境求存銀杏館生意大跌 維持派飯盒

財經專題:社企為弱勢 疫境求存
銀杏館生意大跌 維持派飯盒

武漢肺炎疫情下,香港運作幾乎停頓,私人公司只好減薪、裁員,甚至停運,但社會另有一部份企業,為了繼續服務而掙扎求存。有前記者矢志推廣安老及照顧者議題,疫境下陷於白交租的煩惱;有經營無障礙的士老闆,主動減車租希望留住服務輪椅乘客的有心司機;另有餐廳繼續營業,只為了派飯給有需要人士。

他們是社會企業(NGO),與一般中小企一樣有營運成本,但為了服務社會,未輕言放棄員工或服務的社群,且看看他們的故事。
記者:黃詠茵
攝影:董立華 譚德潤

疫情下不少食肆為止蝕暫停營業,安老院、食物銀行等社福機構關門避疫;而推動長者就業的社企餐廳「銀杏館」,目前仍有限度運作。銀杏館行政總裁麥敏媚稱,自2月以來,銀杏館生意大跌七成;在政府實施限聚令後,生意雪上加霜。為減低損失,部份員工要減工時,餐牌要減少選擇,每日只售三款飯菜。

銀杏館在港目前有七間餐廳,他們曾與業主商討減租,有些願意酌量減租,有些則企硬,麥敏媚坦言經營十分困難;銀杏館目前暫停晚市,日間仍然運作,包括於上環、太古、油塘及長沙灣分店派「平安飯」及防疫用品。

銀杏館行政總裁麥敏媚

讓長者同事有工做

麥敏媚稱,以往受惠的群體以長者及露宿者為主,最近多了中年失業人士甚至年輕人,當中不乏高學歷,「有些人忍了幾個月才過來拎飯」;現時每日派發的飯盒,由疫情初期的300多盒,增至現時最多1,000多盒。麥敏媚會穿梭不同分店幫手派飯,每區領飯人士有其特徵,「太古區不是只有太古城,同上環一樣都是以長者為主,油麻地則多來自五湖四海」。

一個飯盒可給人溫飽,也讓員工可繼續工作;銀杏館目前有140多位員工,八成為年過60歲長者。餐廳生意大跌,麥敏娟希望透過準備平安飯讓長者同事有工做,「有些老人家住劏房,只靠一份工的薪金過活,希望讓他們透過雙手賺錢」。

他們派發的飯盒由熱心人士認購,金額隨緣樂助,善款有多少銀杏館做多少,從近期派飯數字上升,可見認購善款亦增加。銀杏館另一負責人Ray表示,2018年派飯服務開始時,只有數十人認購飯盒,目前經濟不景,認購金額仍有上升,「至少睇到香港人情唔係紙咁薄」。

不少社福機構、食物銀行在疫情下暫停服務,令有需要人士求助無門,這令麥敏媚認為,社企要在這艱難時期做好自己;身為註冊社工的她對前景不太擔憂,還計劃未來將平安飯盒獨立營運成飯堂,幫助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