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大橋為廣東省的主要道路,大橋的動工時間早於1992年,內地媒體形容為「中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現代化懸索橋」,這一次出現「波浪式」晃動後,多家主要媒體均重點報道,尤其官媒央視更是長期直播大橋的檢測情況,甚至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也發文關注。
虎門大橋車流量一直都十分大,長期超負荷運行,中新社的報道指,該橋六處橋梁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因此,從去年8月開始,實行管制,全天禁止貨車及40座以上客車通行虎門大橋。
處鹹淡水交界易被腐蝕
虎門大橋副總工程師張鑫敏昨稱,根據海內外經驗,一般大型橋梁經過20年後,會經歷營計護養的階段,虎門大橋這次震動的原因也不排除為長期高負荷運行,加之該橋處於入海口,在鹹淡水交滙位置,所處的環境腐蝕比較嚴重。
而虎門大橋的晃動異像,更是得到全國媒體重點報道,央視派出的團隊,以「廣東虎門大橋正在全面檢修,恢復通行時間待定」為題,由記者留在虎門大橋的監控中心,持續進行直播。而中紀委的文章則以《新聞背後:造成虎門大橋異常抖動的渦激振動現象》為題,剖釋「橋樑渦振現象」,指出這個現象是大跨度橋樑在低風速下出現的一種風致振動現象,指渦振是各種結構最容易出現的震動,包括橋塔,拉索,主樑和高聳建築物,而為了要抑制渦振,通常是經過風洞試驗,選擇一個合適的截面來破壞漩渦的脫落,減少渦振響應。
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