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新技術 灌溫暖血液心臟跳動保存 突破移植限制

瑪麗新技術 灌溫暖血液
心臟跳動保存 突破移植限制

【亞洲首宗】
【本報訊】心臟移植手術對於捐贈者的心臟質素要求高,但心臟在傳統的冷凍保存過程中有可能出現損傷而要棄用。瑪麗醫院心臟科團隊上月進行亞洲首宗利用「器官護養系統」新技術的心臟移植手術,透過保持心臟溫暖及跳動,維持心臟於適合移植的狀態。這個系統能減低手術的時間及運送距離限制,估計醫院每年手術數量可提升逾三成。
記者:何家朗

過去10年,本港平均每年有約10宗心臟移植手術個案,但輪候人數則按年上升,去年共有54人輪候換心,但僅有八宗換心手術。部份輪候心臟移植的病人,需要使用俗稱人工心的心室輔助器續命,去年本港分別有29人及10人須使用內置及外置心室輔助器。

換心輪候時間長,原因之一是捐贈者的年齡及健康情況會影響手術成功率,對於心臟健康欠佳的「邊緣捐心者」而言,捐出心臟都未必適合用於移植。加上傳統手術方法會在摘取心臟後放入冷凍箱保存及運送,過程中心臟長期缺血及停止跳動,可能造成缺血性損傷,導致手術風險過大,被迫棄用。

瑪麗醫院心臟科團隊引入「器官護養系統」,取代傳統用作保存器官的冷凍箱,透過灌注34℃的溫暖血液,模擬正常生理狀態及維持心臟跳動,減低因長期缺血對心臟的損害,提升移植手術成功率。系統附設監察系統,醫護人員可實時評估器官功能,並注入藥物及電解質等改善狀況。臨床試驗顯示,81%邊緣功能的心臟在使用系統後,適用於心臟移植,受贈者30天存活率達95%。

器官護養系統

未來可用於肝肺腎

經過多次演練,醫院上月首度採用「器官護養系統」,進行亞洲首宗運用該系統的心臟移植手術。捐贈者是一名55歲死於中風的病人,其心臟冠狀動脈狹窄程度達50%以上,屬於「邊緣捐心者」。團隊摘取心臟後,改用系統保存及監察心臟功能,成功維持其健康狀態,可供移植之用。手術歷時14小時後完成,其間心臟共離開捐贈者身體近七小時。受贈者術後四日已能下床活動,現時康復進度良好,預計本月中出院。

瑪麗醫院心胸外科部門主管區永谷估計系統日後可用於類似情況的器官捐贈,令醫院每年可額外做三至五宗心臟移植手術,日後將向醫管局申請撥款購入更多配件。他稱,同一原理的系統搭配不同配件,可用於肝、肺及腎臟移植,未來有機會擴展於其他移植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