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無畏】
20歲出頭的郭兆鎦(Martin)是位不尋常的食家。每晚睡前擬定好餐單,翌日購買食材回到睡房,關上門窗,啟動相機及咪高峯,對着鏡頭大快朵頤,十幾分鐘影片全程不發一言,只有高清的咀嚼聲音,和一臉滿足的食相。其實Martin拍的是外國網絡風行的ASMR(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自發性知覺高潮反應)短片,透過咀嚼、物件磨擦、氣聲低語等音效,令人產生興奮放鬆感覺,猶如「大腦高潮」。這批YouTuber被稱為「網絡呢喃師」,開了頻道兩年、已拍了500條片、有24萬多訂閱者的Martin是當中一分子,他自稱為香港少見的ASMR eater,「對鏡頭食嘢都係種藝術。」
跟Martin在果欄首次碰面,隨他去購買食材,「今天的主題是水果,早前吃得太膩,今天想健康一點。」Martin一頭淺金灰色短髮,配搭韓式蓋額流海,格仔恤衫把身形拉得更高䠷,一副標準運動型骨骼,很難想像胃口如黑洞。他挑了盒北海道士多啤梨和半個榴槤,準備回家拍攝。「ASMR是一種特殊的聲音,會令人很緊張,雞皮疙瘩,渾身產生麻痹感覺。」ASMR影片兩年前在韓國、美國等地流行,當時Martin已是擁躉,「我有個怪癖,喜歡睡前的飢餓感,再去看別人進食,令自己更餓。」Martin一聽到如在耳邊低吟的聲音,感到放鬆。當時看到一泰國女YouTuber露半臉咀嚼食物的影片,爽脆咀嚼聲、黏糊的吞嚥聲此起彼落,紅唇狼吞虎嚥地進食,整個畫面令他有種難以言喻的快感,更以為她放了咪高峯在喉嚨中,「一開始我被她吸引,剛巧買了新相機,就想試試拍ASMR。」
與女友嘆Oreo 點擊破150萬
Netflix有集紀錄片,講述美國網媒Buzzfeed記者在進行ASMR專題報道時的心路歷程,該記者以「連科學家都追不上現今網絡文化之速度」,去形容這光怪陸離,卻又吸引萬千觀眾的心理現象。「知我常對鏡頭進食,家人朋友都覺得古怪,但我不意外,因為我第一個反應也是覺得好騎呢。」Martin堅持每天上載一條片,其中跟女友一起拍攝的Oreo甜品系列更突破150萬點擊,為他帶來每月幾千至一萬元的收入。
大男孩的房間簡樸,只有單人床、書桌及衣櫃,書桌上置了小型腳架和單反相機,左右各有支長形咪高峯,鏡頭前是一叠高度剛好、原封不動了兩年的教科書,用來放木盤和食物。起初Martin抱着開玩笑心態拍片,器材及場景都很土炮,現在專業得要換上黑衣,架設黑幕,自己儲了約5,000元購買專業咪高峯收音。「擺盤盡量整齊一點,觀眾會看得較舒服。」按下錄影鍵,他開始把食物逐件放在盤子上,士多啤梨像藝術品般排列鏡頭前,Martin說甜點和生果必備Nutella朱古力醬,觀眾特別喜愛,說罷再把榴槤放上去,他對鏡頭揮揮手打招呼,就開始進食。我們屏息靜氣,直擊他滋味地吃光所有食物,帶點詭異的行為藝術,看得我飢腸轆轆。
一開始被好友恥笑,家人由一頭霧水到後來將影片分享給親友,為Martin增加點擊率。兩年前,Martin在其IG圈子公開自己YouTuber身份的當天,剛巧認識了女友Christa。Christa說喜歡一個人不是看外表,內涵更重要,「我對事物接受程度較高,覺得ASMR很新奇,後來也加入一起拍片。我很欣賞他的堅毅,由零開始自學剪片,天天拍加剪片其實好難,我自問堅持不了。」小情侶一星期一起拍攝兩次,Christa跟男友一樣總是吃不胖,「拍片時我常看着她吃東西,喜歡她吃得很快樂的樣子。」
「抓緊網絡潮流」 無聊事認真做
去年《南華早報》邀請Martin接受訪問,他至今仍然興奮莫名,「當時超緊張,因為我英文不算好,但收到邀請很開心,好像終於有人知道我是個香港人,有份拍攝ASMR。」Martin在專上學院念Year 2,自言不愛讀書,盡力赴考DSE上不了大學,寧願花時間發展興趣,把它變成生計。他最新的目標是在今年內達到50萬訂閱。現今全職YouTuber一街也是,短片要受歡迎,至少要有一技之長,對ASMR片不明所以的人,容易對Martin貼上好食懶做、不求上進的「廢青」標籤。
「我不是廢青,我現在有讀書,只是我拍的片看上去很無謂,其實背後下很多功夫。」觀摩不同ASMR片緊貼走勢,講究食物種類及擺盤,Martin仔細參考讀者留言,「我也想把ASMR eater變成正職,最理想是月入5萬左右。」問Martin有沒有廣告收入,他說有水樽公司找他拍片,也有日本、美國零食公司寄他零食讓他試食。
Martin不下一次說自己性格三分鐘熱度,ASMR是暫時人生中堅持得最長久的事。「我還未畢業,沒有太大經濟負擔,即使將來搵工,我也只想做想做的事,人生只活一次,難道現在就要計劃定10年後買到樓、沒有高低起伏走完一生?」前人經歷香港輝煌收成期,連同下一代未來一併收割,左一句「不中用」右一句「No-Stake-in-Society」;後人在貧瘠土壤開天闢地,誰說無聊事認真做,不能開發新經濟?「我覺得要懂得抓緊網絡潮流,有甚麼新玩意,我們這代人容易吸收新知識及學習,是生存之道。
記者:王秋婷
攝影:伍慶泉、周芝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