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迹遊蹤】
空姐制服向來都是航空業的焦點之一,現時大部份航空公司的制服都講求端莊,希望凸顯正面形象。不過原來空姐制服有近90年的進化史,當中有性感的,亦有騎呢的。裙子的長短更一直進化,成為了不同年代的制服標記。
30至40年代,當時空姐制服大多是空軍服或是護士服設計,裙子的長度大多長至小腿,外套配長裙,非常保守。加上要給予乘客一個專業形象,制服選色也較深沉。有趣的是,雖然現時空姐主要負責照顧機上乘客安全及提供餐飲服務,不過30年代的空姐在機上負責的工作更多。當時她們的披肩口袋裏,會有一支螺絲批,方便她們為乘客固定座椅。
30年代的飛機飛行高度約只有6,000呎,與現時A320客機約36,000呎的飛行高度相差甚遠。當時飛機遇到很強烈的氣流,很多乘客會暈機浪,甚至出現情緒不穩,飛行恐懼症十分普遍,因此波音航空運輸公司加入8位護士到機組人員中,希望能照顧乘客情緒及身體,從此開拓了空姐的歷史。
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展開,歐美大部份護士或女性需要協助做後勤醫療工作,一般女性都有基本醫療知識,航空公司也因而開始公開聘請一般女士成為空姐,空姐的制服亦慢慢不再局限,由護士裝來一個大變身,外套變得更收身,更有線條。
太空熱頭盔 快速沒落
戰後50至60年代,各國的社會及經濟重入正軌,大家也重回日常生活,因此空姐制服也加入了當時的時裝元素,不再拘謹。60年代時,大型民航客機開始出現,相對地也需要聘請更多空姐,也成為了職業女性形象。當時的制服是最百花齊放的年代,設計更多元化、不受規限,不再只是穿外套、裙子長度也短至膝上,有些航空公司更邀請不同名師設計制服。例如Balenciaga為法國航空設計制服,而歷年來Coco Chanel及Christian Dior的Marc Bohan也曾設計空姐制服。
不過名牌以外,當年的太空熱潮也催生了「最騎呢」制服,從頭到腳都是圖案緊身衣,再戴上透明頭盔。但這個頭盔也有實用性,能在風大雨大的停機坪上保護空姐的髮型,不影響女神形象。但由於機艙空間有限,頭盔也沒有存放空間,這裝備很快便沒落。
到了70年代,女性主義日盛,25歲以上也可當空姐。不過有些航空公司轉用性感吸引乘客。1972年美國西南航空公司推出「性感才是最賣座的」這種口號,安排空姐穿着迷你裙、熱褲及長靴,純制服誘惑。
由80年代開始至現在,空姐制服告別性感,重回保守軌道。超迷你裙變成及膝甚至膝下,更有褲裝出現。現在的空姐制服主要代表航空公司形象,再加入不同國家的特色。在這個快能到太空旅行的年代,空姐制服能否再次飛往太空,大家拭目以待吧。
1930年前 只有空少冇空姐
別看現在的空姐比空少多,其實世界上第一個空中服務員是男人。1912年第一間航空公司、來自德國的DELAG聘請了Heinrich Kubis(圖)當空中服務員。而且當時有明顯的男女社會階級分別,因此1930年代前也沒有空姐的出現。
劉培基設計 國泰移動利是封
提及眾多航空公司的制服後,當然要一提香港代表:國泰航空。本地著名設計師劉培基2011年設計的第十代新制服,以紅色為主調,加上振翅標誌不失特色,但亦有網民取笑為移動利是封,評價兩極。
沙龍主調 新航顏色分階級
新加坡航空的空姐制服以獨特的馬來西亞沙龍(Sarong Kebaya)為靈感,由法國設計師Pierre Balmain於 1968 年設計,反映新加坡的傳統特色。每套制服更是度身訂做,不同顏色代表不同職級,紫色是乘務長、紅色代表副乘務長,着綠色的是空姐阿頭,藍色的是普通空姐。
單身限定 要矮要瘦要後生
現在投考空姐有身高限制,如伸手必須觸碰到205cm。但原來30至70年代投考空姐的限制更多,航空公司規定空姐的年齡為25歲以下、單身;由於當時機艙相當狹窄,體重只限110至118磅,身高更不可超過162cm,一般人很難符合。
記者:陳靜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