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採蝴蝶策略減風險收期權金好過炒升跌

熊市採蝴蝶策略減風險
收期權金好過炒升跌

【數碼金魚缸】今年金融市場的「黑天鵝」事件接連發生,先有3月份美股持續跌停板,再有4月份西德州原油期貨跌至負數,都是歷史上從未發生的事件。為何黑天鵝事件成為常態?筆者只好本能地回應,「因為現在進入了熊市」。

如果用最簡單的「死亡交叉」定義熊市,即股市指數的50天平均線跌穿200天平均線。以一向強勢的美股為例,目前標普500指數及道指也明顯處熊市;其他國家的股市包括港股,情況也好不了多少。

如認定目前是熊市,是否只有造淡的策略可賺錢?如沽空要獲利,是需要該項資產有持續下行的趨勢,才會較易成功。然而,股市進入熊市就代表有持續下行的趨勢嗎?不一定,先看看客觀數據。

熊市屬大型上落市 易輸錢

牛市和熊市的日數比例大約是2.5比1。牛市平均回報率接近10%,熊市則只有1.33%(見表)。標準差方面,牛市標準差約13.88%,熊市卻高達19.47%。由此可見,牛市賺錢明顯比熊市容易得多,因為只有牛市的回報率趨勢是明確的;而且牛市所承受的波幅只是熊市時的七成。

務必注意,牛市是單邊升市,熊市卻並非單邊跌市,因熊市平均回報率相當之接近零,但並非負數;而且熊市回報率波幅大增,因此筆者形容熊市是個「大型上落市」。如投資者以為進入熊市便大造淡倉,最終輸錢收場的機率也不少。

以2000年科網泡沫爆破、觸發熊市為例,熊市確實可長達兩至三年或以上,難道投資者遇上漫長熊市,就只能持現金一直等待嗎?未必。一些期權策略是方向中立且能受惠於高波幅環境,可能適合在熊市相對安全地賺取回報。在高引伸波幅環境下,沽期權相對買期權更值博。

由於黑天鵝事件可能性增加,不應做任何裸沽期權的策略,但卻可以買入較為遠價的期權,把沽期權策略尾巴風險移除,因此筆者初步選擇了經典的蝴蝶策略(Butterfly)或鐵兀鷹策略(Iron Condor);然而這兩種策略在正股大升或大跌時也無可避免要輸錢,因此最後選了單邊蝴蝶策略(Broken Wing Butterfly,下稱BWB)做回歸測試。BWB其實是Butterfly策略的變體,可參考BWB策略盈虧圖(圖一)。

簡單來說,BWB策略只是把Butterfly策略最下方的一張put行使價稍稍降低。舉例,當正股是100元,在100元行使價沽出兩張put,然後分別在96元及102元行使價各買入一張put。由於最下方的put相對最上方的put行使價距離現價更遠,因此它屬於不對稱的BWB策略。而由於最下方的put成本降低了,正股上升本來會帶來虧蝕的情況得以消除,做出「單邊蝴蝶」效果。

過去出現死亡交叉假訊號的頻率遠比真訊號多,假如是假訊號,市況大幅反彈的情況下也可以不輸錢。萬一是真訊號,儘管最下方的put是比較價外,如出現2000年或2008年級數的股災,這張put卻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由於今次只想研究熊市策略,筆者使用上一篇的回歸測試程式作基礎,把主動和被動策略也修改成只有熊市時才能建倉,因此本策略只供參考,因為現實中是不可能這樣投資。

死亡交叉滯後 出現後或反升

從圖二可見,兩個策略在大部份時間都是水平線,這是因為筆者硬性設定了牛市只持現金。有波幅的區域代表標普500指數處熊市。自1995年以來,出現過死亡交叉訊號的情況不下10次,然而直正迎來股災的只有2000年及2008年兩次。策略在2000年的股災中輕微獲利,2008年股災是輕微虧損。在其他情況下,死亡交叉也是假訊號,出現後大市反而上升,不論是期權策略或持有正股也能獲利。

結果顯示,無論是真假死亡交叉,期權策略的表現也比長倉持有正股好,避開了兩次大型股災,也同時在假訊號情況下能保持獲利。儘管死亡交叉的預測性不高,然而2000年及2008年的死亡交叉,卻實實在在預測了大跌市的出現,訊號孰真孰假往往事後才知。為應對這個弱點,不妨使用單邊蝴蝶策略,在收取期權金之餘,也降低假訊號出現後大市反彈所帶來的損失,同時也可限制真訊號出現後的股災損失。筆者本篇文章使用的統計和回歸測試程式原碼放於Github,讀者有興趣可下載並測試運行,或可找出更好的熊市策略。

量子雪球
作者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Github link: https://bit.ly/2x907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