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偶像下的庸眾和祭品 時事評論員 - 沈舟

國家偶像下的庸眾和祭品 
時事評論員 - 沈舟

內地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消退,但病毒激發的一場「愛國炎症」卻越演越烈,激情下出現無數獵巫者。上海新冠肺炎醫療組組長張文宏醫生建議孩童每天早餐喝牛奶、吃雞蛋,不建議喝粥,以提高免疫力,竟遭網民攻擊,稱牛奶三明治是西式食品,不建議吃粥是「崇洋媚外」。詩人北島在網媒《豆瓣》張貼詩歌《進程》,被「藍蛆撲殺隊」等網友質問「北島高行健你們對得起老祖宗嗎?」並歇斯底里地報以國罵「NMSL」(你媽死了)。

「NMSL」亦是愛國小粉紅在對泰劇《假偶天成》男主角Bright及其女友Nnevvy的追殺中使出的「撒手鐧」,只因Nnevvy在社交媒體貼圖,說自己的衣着風格像台灣女孩,就遭小粉紅施以國罵,並在推特上與泰國網民爆發了一場「史詩級」的網戰。小粉紅用自己「愛國愛政府」的邏輯,誤判泰國網民的反建制立場,「辱泰」不成反辱己,兵敗如山倒,淪為全球笑柄,但他們喊出的「國家面前無偶像」口號卻得以驗證,內地停播了《假偶天成》。

「國家面前無偶像」,在大陸,國家才是「偶像」,Bright成了這尊偶像面前的祭品。而近期被無數庸眾推到國家偶像面前的最大祭品,就是湖北作家方方。疫情期間,方方連續60天發表日記,記錄老百姓的苦悶和悲傷以及表達對政府的質疑和追責,微博熱搜顯示日記的閱讀量已達到六億人次。但不少人認為「方方獲得榮耀的代價,是把子彈打在了國家身上」。武漢街頭甚至出現了公開威脅方方的大字報,指摘她「幹着嚴重傷害構陷國家的事情」。書法家錢詩貴發文稱有南京雕塑家計劃在秦檜跪像旁添「方方跪像」,他希望能推動此事實現。

寧為家奴的民族主義

攻擊方方的人認為,方方褻瀆了國家偶像,罪不可赦,因為家醜不可外揚。的確,「親親相隱」是古代中華法律體系的一個原則,禁止家人之間互相控訴或作證,以保護傳統的倫理體系,孔子曰:「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直在其中矣」。然而,對公共事務或對政府的公開批評,並非家庭隱私,國事不是家事,攻擊方方的庸眾們,思想還停留在「朕即國家」、「父為家之君,君為國之父」的專制帝國時代。

國家偶像的誕生與鞏固,作為意識形態的民族主義功不可沒。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其名著《想像的共同體》中指出,統治階級依靠「大眾傳播媒體、教育體系、行政管制等手段進行有系統的,甚至是馬基維利式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灌輸」,「由此掌握對『民族想像』的詮釋權,然後通過由上而下的同化工程,控制群眾效忠,鞏固王朝權位」。民族主義最初的「自然」屬性,即人們的膚色、種族、語言、出生地等特徵,被官方「人為地」改造成定於一尊、排外排他的國家偶像。

《方方日記》前期受到熱捧,是因為人們身受新冠病毒和公共資訊雙重晦暗的壓迫,天災需排怨,人禍需問責,日記切合了人們的社會心理需要,為何獲悉《方方日記》將在國外發售後,之前很多有追責訴求的人又不容向政府追責了呢?這就是中國民族主義「寧為家奴,不甘外辱」的庸眾邏輯。疫情期間言論不自由的被壓迫者,開始與官方同謀,成了反對言論自由的壓迫者。

近期,國務院港澳辦和駐港中聯辦頻頻對香港事務發號施令,讓我們從兩辦對《基本法》第22條的重新解釋背後看到「國家偶像」的蠢蠢欲動。作為社會治理必要工具的「國家」固然可以接受,但不能讓它成為定於一尊、排外排他的「偶像」。法治的香港,自由的香港,不會拜倒在這樣的偶像之下,儘管香港也不乏民族主義的庸眾,但相信絕大多數港人,都不會接受淪為「國家偶像」祭品的命運。
沈舟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