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北京在1971年10月取代台北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席位,同時亦順理成章地取代了原中華民國政府包括世衞組織等聯合國專門機構的會籍。過去的台灣李登輝和陳水扁政府,曾以不同名義推動台灣參與世衞組織或世衞大會,但都以失敗告終。馬英九執政時兩岸關係改善,台灣得以在北京容許下以「觀察員」身份出席世衞大會;但蔡英文上台後由於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台灣自2017年起再被世衞大會摒諸門外。
其實早在2018年和2019年,美國、日本、歐盟等西方國家已表態支持台灣重返世衞大會,但連續兩年世衞總務委員會都建議不納入大會議程。
學者:權力不在歐美手上
中文大學全球研究學士課程講師陳偉信對本報指出,根據《世衞組織組織法》,只有世衞總幹事有權力邀請非政府組織或非主權國家參與世衞大會,「嚴格來說,權力不在歐美國家手上。」他指台灣參與世衞問題其實是外交角力:「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兩岸關係變得緊張,台灣從此被世衞大會摒諸門外。如果用這把尺去看,只要北京對於台灣參與全球衞生事務和外交空間的想法沒有改變,其實成功機會都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