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小故事︰縫紉兩生花製200口罩送暖

抗疫小故事︰
縫紉兩生花製200口罩送暖

疫症下幾乎全球經濟停頓,失業的失業,放假的放假。座標定在東經114度10分、北緯22度18分左右的一個亞洲臨海城市,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在疫情下遭受重創,兩名在此長大的女生去年合夥開了一間工作室,接辦佈置活動的生意,本來有望今年走上軌道,但是病毒來襲,頃刻間所有工作停頓了。

沒有收入,她們都不願意荒廢人生,疫情爆發,見到全城撲口罩,長者、基層一個口罩要用一周,醫護需要自救,她們心痛,偶爾見到有台灣醫生說沒有外科口罩時布口罩也可「頂檔」,消委會的報告也是這樣說。二人一個主修布藝,一個曾修讀服裝,加起來算是一個專業,便開始鑽研及製造布口罩。個多月間,兩人製造了200多個布口罩,派發給醫護人員和清潔工。覺得自己做的事很有意義嗎?「外面有更多人比我們更加無私。」為何不用布口罩來謀生?「沒有想過。」日後要繼續做嗎?「我不希望有這一日。我們也想重回自己本身要做的軌道。」

「黎明來到,要光復這香港。」Joyce和Judy的工作室貼上《願榮光歸香港》歌詞,本是去年的抗爭歌,走到2020年,彷彿有另一番意義。

一人剪布,一人縫紉,Joyce(左)和Judy製造多個布口罩(小圖),助基層解決燃眉之急。翁志偉攝

基層婦感謝 「不用再擔心用完」

兩人的工作室只有百餘呎大,一人剪布,一人縫紉,這樣的工序持續了兩個月。兩個怕悶的女生變了「工廠妹」,但想到成品幫到別人,還是沒有停下來。4月天氣漸熱,創業的她們本來就節儉,疫情下幾乎沒有收入,開冷氣是奢侈的行為,電費保持幾十元的最低消費。但她們還是自掏腰包買布口罩材料,「布料,織帶,橡筋,靜電空氣濾網,活性碳濾網」,兩個月用了3,800元,每個布口罩都是自己一手裁剪、一手縫製,最貴的應要算手工與工時。製成的布口罩送給前線醫護和經常被遺忘的清潔工,她們想幫更多人,又想當面聽到回應,便在蘋果日報慈善基金幫忙下找到少萍。

少萍年過半百身患癌症,丈夫病故,還有兩個兒子要照顧,過去兩個多月,一家三口出動撲口罩,到訪的這一日家中口罩存貨不足一盒,要三個人用,口罩是奢侈品,一個隨時用幾日,「想搶都無得搶」。Joyce和Judy就好像及時雨一樣,帶着布口罩上門,少萍說放下心頭大石,「不用再擔心我用完那一盒怎麼辦」。

Joyce和Judy合共送了80個布口罩予慈善基金,希望能轉交給有需要的受助者,她們也同意,如果外科口罩存量充足,首選還是外科口罩,只希望成品能助人解決燃眉之急。見過少萍,百感交集,「有些開心有些滿足,因為可以幫助到人,但我們做了這麼久這一件事,口罩的供應還是未完全穩定,有少少憤怒,我們是無奈底下才做這一件事,而不是想做生產口罩這一個工作」。

疫症之下,就如少萍所說,所有人面對病毒都一樣,但在這座小城市,也有人像Joyce與Judy選擇活得不一樣。
■記者楊 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