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何需完美? - 邵頌雄

最愛何需完美? - 邵頌雄

導演James Gunn近日於Twitter上寫道:「甚麼是完美電影?對我來說,完美電影跟最愛電影不同、亦異於偉大電影。完美電影從開始到結尾,都沒有美學上或結構上的明顯錯誤,也不見邏輯上的疵漏。」如此解讀「完美」,固然只屬形式上的膚淺定義,但當中暗指最愛電影不一定完美、也無需要偉大,倒非常認同。一些偉大電影或劇集,不是不完美,自己也不是不喜歡,卻難與心靈扣上,看過、讚嘆過就算了,不會一看再看。反而自己的一些最愛,則會不時重看,回味的不僅電影本身,也有當年觀看時的周遭人事和心境。

上周日播出最終季最後一集的《暗戰》(Homeland,一譯《國土安全》),便是我的最愛之一,儘管這套美劇多季以來的犯駁劇情、政治取態等,都頗受爭議。第一次迷上的美劇,就是《暗戰》。還記得幾年前剛訂閱Netflix不久,那時孩子還小,一晚等候內子哄他們上床睡覺時,在書房的電腦見到這齣劇,也不知道其戲種或內容,毫無期待下隨意按進,旋即被劇情和演員表現深深吸引。二十分鐘後內子進來問看甚麼,我一臉猶疑地答到:「一套沒有俊男美女的劇集,女主角有躁鬱症、男主角可能是叛國美奸,再加上一個六十歲左右的老頭子做大配角,內容似乎講美伊戰爭後遺症。」內子「吓?!」了一聲,我便把這一集「回帶」,陪她從頭看起。由此開展,每年開播新一季的《暗戰》時,例必追看,陪伴我們走過好幾個年頭。霎眼來到終結篇的第八季,劇情依然不乏「邏輯上的疵漏」,但相比現實生活中被推許為「高尚情操」的荒唐,劇情即使離譜犯駁,也不再感到難信荒謬。

《暗戰》第一季於2011年推出,內容反映911恐襲後十年的美國,依然瀰漫着一片「恐回」(Islamophobia)氣氛。劇集一面批評美國政府的外交政策,一面對在美回教徒投以懷疑目光,把患有狂躁而抑鬱兩極性情的女主角,塑造成美國人歇斯底里、杯弓蛇影的心理象徵。男主角是在伊拉克成為戰俘達八年的海軍中士,被營救回國後,搖身一變成為人民英雄。但他是否經已變節則是編輯跟觀眾大玩鬥智遊戲的懸念。劇集雖對美國政府諸般冷嘲熱諷,卻無妨成為當年總統奧巴馬和國務卿希拉里的最愛。

往後幾季,故事由美伊關係推展到伊朗、巴基斯坦、德國、俄國等,製作團隊通過邀請中情局官員、政治系大學教授等熟悉政府國際關係的人士為顧問,令《暗戰》能緊扣並預示來年美國的對內政策和對外手腕。例如第六季拍攝期間,正值美國大選,劇集講述有民主黨女候選人成為總統,可說是押錯了注。然而,一直以來對《暗戰》的批評,往往不在共和黨與民主黨之間的取態,而在於對中東國家的誤解、歧視,加深對回教徒的刻板印象。這固然可說是編劇的疏懶浮淺,但同時也可視為反映着普遍美國人對中東問題以至國際關係的無知。

值得嘉許的,是製作團隊把對劇集批評最狠的回教徒律師和大學教授,邀為編劇顧問,逐年糾正由各種刻板印象形成的謬誤。這不能說是將異見者收編,因為幾年間劇集從奧巴馬時代過度至特朗普時代,真的不斷修訂其政治立場和國際觀。劇集透過劇中角色人物,控訴美國政府的官僚體制、謊話連篇、誤殺平民、脆弱國防,卻連年得到中情局提供協助、甚至不避嫌向躲藏莫斯科的斯諾登(Edward Snowden)徵詢意見,不怕被抨擊為「反美基地」,亦不會有人組團到Showtime電視網大樓前拉橫額投訴其「立場偏頗」;製作團隊無需擔心被標籤為播毒美奸,發行公司也不怕被政府秋後算賬。被揶揄的政府各部門,上至總統,都可以是劇集擁躉,編劇監製亦可以接受各種批評聲音。如此由不同政治光譜的聲音,奏和出的和諧,跟只容許一種聲音的河蟹,是不同國家氣度的展現。

猶幸《暗戰》沒有爛尾,終結時對女主角往後的設定,恰與第一季的劇情來個首尾呼應,堪稱神來之筆。編劇筆下的男女主角雖毫不完美,卻刻畫出活生生的人性,讓觀眾對他們寄予關心和同情,以至他們的內心痛楚也於觀眾心底留下烙印。最愛的電影或電視劇無需完美,卻需能勾起真切感情;單憑高壓輿論箝制與煽情口號塑造出來的「完美」,就像鄰近地區流行的小鮮肉一樣虛偽、膚淺、平板,看得多不想嘔也覺膩。建立國家感情,又何嘗不是此理?